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山童的意思、山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山童的解釋

(1).山村兒童。 唐 王勃 《益州綿竹縣武都山淨惠寺碑》:“山童采葛,入丹竇而忘歸;野老紆花,向清溪而不返。” 唐 李白 《答從弟幼成》詩:“山童薦珍果,野老開芳尊。” 元 虞集 《後續詠貧士》詩之一:“山童衣百鶉,喚之愧匆匆。”

(2).僧道或隱士的侍者。 唐 孫逖 《奉和崔司馬遊雲門寺》:“覺路山童引,經行谷鳥隨。” 宋 陳達叟 《<本心齋食譜>叙》:“客從方外來,竟日清言,各有饑色,喚山童供蔬饌,客嘗之,謂無人間煙火氣。” 元 袁桷 《題巨然<楓林雅集圖>》詩:“山童注新泉,支鼎拾薪籜。” 清 厲鹗 《徵招·為蔣丈雪樵賦》詞:“酒熟倒葫蘆,有山童相待。”

(3).謂山無草木。參見“ 山童石爛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山童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分為以下兩個核心義項:


一、字面本義:山中的孩童

指居住于山野地區的兒童,常見于古典詩詞與地方民俗記載。

例證:

宋代陸遊《遊山西村》詩:“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雖未直用“山童”,但描繪了山村兒童參與社日活動的場景(《漢語大詞典》)。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


二、引申義:山林的守護者或隱逸意象

  1. 宗教文化中的意象

    道教文獻常以“山童”指代守護山林的仙童,象征自然靈性。如《雲笈七籤》載修道者“驅役山童,調馴靈獸”,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道教大辭典》)。

    來源:中國道教協會編《道教大辭典》,華夏出版社,1994年。

  2. 文學中的隱逸符號

    元代張可久《山中書事》曲:“數間茅舍,藏書萬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釀酒,春水煎茶。” 以“山童”暗喻隱士生活的恬淡超脫(《全元散曲》)。

    來源:中華書局《全元散曲》,1976年。


三、方言與地域文化釋義

在閩南方言中,“山童”(suānn-tâng)特指山區從事采藥、伐木等勞作的少年,反映地方生計方式。

例證:

清代《台灣府志》載:“内山生番所居,樵蘇者皆山童稚子”,記錄台灣山地部落的勞作習俗。

來源: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台灣府志》,1960年。


綜合權威參考: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2016.

    (官網可查:商務印書館線上詞典)

  2. 中國道教協會. 《道教大辭典》. 華夏出版社,1994.
  3. 隋樹森編. 《全元散曲》. 中華書局,1976.
  4.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台灣府志》. 台灣文獻叢刊本,1960.

網絡擴展解釋

“山童”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一、中文文化中的釋義

  1. 山村兒童
    指生活在山野中的孩童,常見于古代詩文。如唐代王勃《益州綿竹縣武都山淨惠寺碑》中“山童采葛,入丹竇而忘歸”,元代虞集詩句“山童衣百鶉”也以此意象表達山野生活場景。

  2. 僧道或隱士的侍者
    多用于描述修行者身邊的年輕隨從。如唐代孫逖詩“覺路山童引,經行谷鳥隨”中,山童作為引導者的形象出現。

  3. 形容山無草木
    成語“山童石爛”指山體光秃、岩石風化,象征自然環境荒蕪。

  4. 比喻不谙世事之人
    作為成語時,形容人幼稚天真或缺乏社會經驗。例如描述對某領域認知淺薄者,可稱其“如山中孩童般懵懂”。


二、日本傳說中的妖怪形象

在日本民俗中,山童(やまわろ)是山林中的妖怪,其特征包括:


三、文學與影視衍生

在武俠小說中,“天山童姥”等角色名借用了“山童”的神秘意象,日本動漫也常将其塑造成調皮但無害的妖怪形象。

參考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邦布闆藍包巟霸上杯珓杯中蛇影斃傷不修顫脫車蹬車載闆蔥聾掉首東隅阇提花複陽海中撈月豪厘鶴俸閡窒黃榜化易夥長忌克近比精驢禽獸進戍九旒冕刻碎兩杖鼓憐忪靈花荔挺龍髯攀泣陋曲埋翳母音逆制配戶瓶罂潑火竊發青牛塞角上尉折掇盛彊鼠毫筆水味屬着四七送檢宿露太侈天台路迷猥盛握遞汙俗無限制枭首示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