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山童的意思、山童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山童的解释

(1).山村儿童。 唐 王勃 《益州绵竹县武都山净惠寺碑》:“山童采葛,入丹竇而忘归;野老紆花,向清溪而不返。” 唐 李白 《答从弟幼成》诗:“山童荐珍果,野老开芳尊。” 元 虞集 《后续咏贫士》诗之一:“山童衣百鶉,唤之愧匆匆。”

(2).僧道或隐士的侍者。 唐 孙逖 《奉和崔司马游云门寺》:“觉路山童引,经行谷鸟随。” 宋 陈达叟 《<本心斋食谱>叙》:“客从方外来,竟日清言,各有饥色,唤山童供蔬饌,客尝之,谓无人间烟火气。” 元 袁桷 《题巨然<枫林雅集图>》诗:“山童注新泉,支鼎拾薪籜。” 清 厉鹗 《徵招·为蒋丈雪樵赋》词:“酒熟倒葫芦,有山童相待。”

(3).谓山无草木。参见“ 山童石烂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山童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可分为以下两个核心义项:


一、字面本义:山中的孩童

指居住于山野地区的儿童,常见于古典诗词与地方民俗记载。

例证:

宋代陆游《游山西村》诗:“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虽未直用“山童”,但描绘了山村儿童参与社日活动的场景(《汉语大词典》)。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


二、引申义:山林的守护者或隐逸意象

  1. 宗教文化中的意象

    道教文献常以“山童”指代守护山林的仙童,象征自然灵性。如《云笈七签》载修道者“驱役山童,调驯灵兽”,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道教大辞典》)。

    来源:中国道教协会编《道教大辞典》,华夏出版社,1994年。

  2. 文学中的隐逸符号

    元代张可久《山中书事》曲:“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以“山童”暗喻隐士生活的恬淡超脱(《全元散曲》)。

    来源:中华书局《全元散曲》,1976年。


三、方言与地域文化释义

在闽南方言中,“山童”(suānn-tâng)特指山区从事采药、伐木等劳作的少年,反映地方生计方式。

例证:

清代《台湾府志》载:“内山生番所居,樵苏者皆山童稚子”,记录台湾山地部落的劳作习俗。

来源: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台湾府志》,1960年。


综合权威参考: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2016.

    (官网可查:商务印书馆在线词典)

  2. 中国道教协会. 《道教大辞典》. 华夏出版社,1994.
  3. 隋树森编. 《全元散曲》. 中华书局,1976.
  4. 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 《台湾府志》. 台湾文献丛刊本,1960.

网络扩展解释

“山童”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一、中文文化中的释义

  1. 山村儿童
    指生活在山野中的孩童,常见于古代诗文。如唐代王勃《益州绵竹县武都山净惠寺碑》中“山童采葛,入丹竇而忘归”,元代虞集诗句“山童衣百鶉”也以此意象表达山野生活场景。

  2. 僧道或隐士的侍者
    多用于描述修行者身边的年轻随从。如唐代孙逖诗“觉路山童引,经行谷鸟随”中,山童作为引导者的形象出现。

  3. 形容山无草木
    成语“山童石烂”指山体光秃、岩石风化,象征自然环境荒芜。

  4. 比喻不谙世事之人
    作为成语时,形容人幼稚天真或缺乏社会经验。例如描述对某领域认知浅薄者,可称其“如山中孩童般懵懂”。


二、日本传说中的妖怪形象

在日本民俗中,山童(やまわろ)是山林中的妖怪,其特征包括:


三、文学与影视衍生

在武侠小说中,“天山童姥”等角色名借用了“山童”的神秘意象,日本动漫也常将其塑造成调皮但无害的妖怪形象。

参考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裱托弼亮拨拨才子裧輤尘堀虫鹤惆惋等迹调梅坻鄂谛晓杜莱公遁佚顿用二宫丰足格尺功状贯綢孤立语固自合流肩披谫微精健举逸龙荒蛮甸罗髻骡马会箩头面面上妙像末路穷途难说话儿镊挦弄假成真畔喭砰轰朴戆破落奇迹情操清霁起薪人民教师上和下睦声诗涉套受托鼠姑顺口泗州塔通合同心共胆土基菵米鲜亮笑戮亵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