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地約。有關土地使用分配的券書。《管子·禁藏》:“戶籍、田結者,所以知貧富之不訾也。” 郭沫若 等集校引 丁士涵 曰:“﹝《周禮》﹞《司約》‘治地之約次之’,《注》‘地約謂經界所至,田萊之比也’,即此所謂‘田結’也。”
“田結”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主要與古代土地制度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田結(拼音:tián jié)指古代土地使用的分配券書,即“地約”。這一概念出自《管子·禁藏》:“戶籍、田結者,所以知貧富之不訾也。”郭沫若等學者在注釋中提到,田結類似《周禮》中的“地約”,用于記錄土地經界和分配情況。
部分資料提到“田結”有引申義,比喻農田豐收或事情圓滿成功(如“莊稼結實”),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古籍,可能是現代延伸含義。
若需進一步探讨引申義或具體案例,可參考《周禮·司約》等典籍。
田結是一個漢字詞彙,意思是指田地收獲後将莊稼的莖稈捆紮在一起,形成一捆捆的結。這種結的作用是便于晾曬、貯存和運輸莊稼。
田結的首部是“田”,全字共有七個筆畫。
“田結”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詩經·衛風》中的《簠簋》一詩中:“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田,維葉衣行。”這裡的“王于田”既可理解為“國王在田地”,也可解釋為“王者之行事在田地”。後來,人們漸漸用“田”作為“田地”之意,而“結”則指莊稼捆紮成捆的行為和結果。
田結的繁體字為「田結」。
在古代,田結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比如在楷書中,田結的寫法為「畃」。這個字是由「田」和「畐」組成。
1. 農民們在豐收後用粗繩将莊稼捆成田結晾曬。
2. 他們一起把田結背回家,準備存放起來。
田頭、田野、結實、結實、結緣等。
莊稼捆、捆綁、紮捆等。
散放、松散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