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朝 梁 陶弘景 撰《真诰》二十卷,分為《運題象》、《甄命授》、《協昌期》、《稽神樞》、《闡幽微》、《握真輔》、《翼真檢》七篇。後因以“七誥”泛稱道教經典。 清 錢謙益 《登茅山》詩之二:“白頭未了人間事,慚愧曾探七誥文。”
“七诰”是一個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詞彙,其含義主要與道教經典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七诰”指南朝梁代陶弘景所著道教經典《真诰》的七篇内容,後成為道教經典的泛稱。該詞由“七”和“诰”組成,“七”指篇目數量,“诰”意為訓誡或告示,合稱代指具有權威性的道教文獻。
出處與結構
陶弘景在《真诰》中将内容分為七篇,包括《運題象》《甄命授》《協昌期》《稽神樞》《闡幽微》《握真輔》《翼真檢》。這七篇涵蓋了道教修煉、神學思想等内容,成為後世道教的重要經典。
引申意義
因《真诰》在道教中的地位,“七诰”逐漸演變為道教經典的代稱。例如清代錢謙益在《登茅山》詩中寫道:“慚愧曾探七诰文”,即用此典表達對道教經典的研讀。
其他解釋争議
個别資料提到“七诰”可能與喪葬習俗中的“做七”相關(即人死後每七日祭奠一次),但此說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持,主流仍以道教經典釋義為準。
需注意,部分現代資料(如)将“七诰”解釋為“君主的七個诏令”,這與道教經典的含義存在差異,可能是詞義演變或誤用,建議以權威曆史文獻和道教研究為依據。
《七诰》是一個漢字,由兩個部分組成:“七”和“诰”。
“七”是表示數字七的意思,起源于古代漢字,表示數目。
“诰”是表示禦谕或法令的意思,起源于古代漢字,表示給予指示或命令。
因此,結合起來,七诰的意思是“七個法令”或“七個指示”。
“七”字的部首是“一”字,表示數目,它的筆畫數是“2”。
“诰”字的部首是“讠”,表示言語,它的筆畫數是“11”。
七诰的繁體字為「七誥」。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但七诰的形狀保持相似。古時候漢字的筆畫比較繁瑣,字形也有一些差異。
1. 《七诰》是古代帝王向臣民發布的七項法令。
2. 這位國王發出了七诰,要求人民遵守規定,共同建設國家。
3. 七诰中的第五項法令要求商人繳納稅款。
1. 诰命:指官員上級給予的命令或指示。
2. 诰詞:指正式的、莊重的文言文公告或書信。
3. 诰敕:指皇帝下發的重要法令或诏書。
1. 七項法令
2. 七個指示
3. 七則禦谕
1. 七诰的反義詞不存在,因為它是指具體的七項法令,沒有相反的概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