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朝 梁 陶弘景 撰《真诰》二十卷,分為《運題象》、《甄命授》、《協昌期》、《稽神樞》、《闡幽微》、《握真輔》、《翼真檢》七篇。後因以“七誥”泛稱道教經典。 清 錢謙益 《登茅山》詩之二:“白頭未了人間事,慚愧曾探七誥文。”
“七诰”是中國古代文獻《尚書》中七篇重要诰命文告的統稱,屬于《尚書·周書》的核心組成部分。這些文告主要由西周初年的政治家周公旦發布,旨在總結曆史經驗、闡述治國理念、訓誡臣民、鞏固新生的周王朝統治。其具體含義和内容如下:
一、 詞源與基本定義 “七诰”并非一個獨立的詞彙條目,而是後世學者對《尚書·周書》中特定七篇诰體文章的合稱。“诰”(gào)在古漢語中特指上對下進行告誡、勉勵的官方文書或訓令。“七”則指數量。因此,“七诰”的字面意義即指“七篇诰命文告”。
二、 具體篇目構成 根據曆代經學家的普遍認定,“七诰”通常包括以下七篇:
三、 語言與文體特征 “七诰”是典型的西周早期官方文書,語言古奧艱深,句式相對整饬。作為“诰”體,其核心特征在于:
四、 曆史價值與影響 “七诰”具有極高的曆史與思想價值:
參考來源:
“七诰”是一個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詞彙,其含義主要與道教經典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七诰”指南朝梁代陶弘景所著道教經典《真诰》的七篇内容,後成為道教經典的泛稱。該詞由“七”和“诰”組成,“七”指篇目數量,“诰”意為訓誡或告示,合稱代指具有權威性的道教文獻。
出處與結構
陶弘景在《真诰》中将内容分為七篇,包括《運題象》《甄命授》《協昌期》《稽神樞》《闡幽微》《握真輔》《翼真檢》。這七篇涵蓋了道教修煉、神學思想等内容,成為後世道教的重要經典。
引申意義
因《真诰》在道教中的地位,“七诰”逐漸演變為道教經典的代稱。例如清代錢謙益在《登茅山》詩中寫道:“慚愧曾探七诰文”,即用此典表達對道教經典的研讀。
其他解釋争議
個别資料提到“七诰”可能與喪葬習俗中的“做七”相關(即人死後每七日祭奠一次),但此說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持,主流仍以道教經典釋義為準。
需注意,部分現代資料(如)将“七诰”解釋為“君主的七個诏令”,這與道教經典的含義存在差異,可能是詞義演變或誤用,建議以權威曆史文獻和道教研究為依據。
畢扈碧羅天伯勞不必才短思澀層龍絶藝巉然闡拓趁趁摸摸打關節瘅疽道德行為答讪颠竄電子疊羅黃訂親定數讟謗惰輪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拂拂浮丘伯工業城市貫聯惠斯通電橋呼冤減災解房積憂成疾句考坑岸肎構零頭林菁裡社利索龍管龍跳虎卧路工美景良辰爢散平早颦眉破惑破天荒鋪房千裡猶面敲釘錘清純三五蟾光收憐貼出楟柰未朞五尺豎子無風生浪挦撦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