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make suggestions]∶委婉的提出意見以供接受、采納
(2) [contribute]∶無代價地把東西獻出
獻納金銀
(1).指獻忠言供采納。 漢 班固 《<兩都賦>序》:“故言語侍從之臣,若 司馬相如 ……之屬,朝夕論思,日月獻納。”《舊唐書·玄宗紀論》:“昌言嘉謨,日聞於獻納。”《續資治通鑒·宋仁宗景祐三年》:“賞之使諫,尚恐不言,罪其敢言,孰肯獻納!”
(2).指獻納忠言之官,獻納臣。 宋 曾鞏 《館閣送錢純老知婺州》詩序:“其文章學問有過人者,宜在天子左右與訪問、任獻納。”
(3).祀奉。《漢書·夏侯勝傳》:“有司遂請尊 孝武帝廟 為 世宗廟 ,奏《盛德》、《文始》、《五行》之舞,天子世世獻納,以明盛德。”
(4).奉獻;進貢。《宋史·富弼傳》:“自古唯 唐高祖 借兵於 突厥 ,當時贈遺,或稱獻納。”《水浒傳》第五十回:“﹝ 李逵 ﹞叫小嘍囉牽了有的馬匹,把莊裡一應有的財賦,捎搭有四五十馱……卻回來獻納。”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一編第四章第四節:“大國對小國,不是攻伐,便是迫令獻納和賄賂。”
“獻納”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xiàn nà,主要包含以下含義:
委婉提出意見供采納
指以謙方式向他人(尤其是上級)進言或獻策。例如:
漢班固《兩都賦序》提到“言語侍從之臣……朝夕論思,日月獻納”,強調臣子向君主進谏的職責。
宋代曾鞏也提到“宜在天子左右與訪問、任獻納”,指擔任谏言的官職。
無代價獻出財物
指無償貢獻物品或資源。例如:
《東周列國志》中記載“獻納金銀”,以及《水浒傳》描述“財賦捎搭……獻納”,均體現此義。
祀奉與進貢
古代多用于指向神明或帝王進獻貢品。如《漢書》提到“天子世世獻納,以明盛德”,指對宗廟的祭祀供奉。
官職名稱
曆史上曾将負責谏言的官職稱為“獻納臣”,如唐代《舊唐書》提及“昌言嘉謨,日聞於獻納”。
“獻納”既可指言語層面的建議,也可指物質層面的貢獻,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其曆史用法多與政治、禮儀相關,現代語境中較少使用,多見于文獻或特定表達。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滬江線上詞典和搜狗百科的詳細解析。
獻納(xiàn nà)是一個動詞詞組,表示向上級或官方貢獻物品、納貢或進貢。在古代,國家統治者常常向諸侯國征收賦稅或收取貢品,這也被稱為獻納。
獻的部首是犬(quǎn),筆畫數為4。納的部首是纟(sī),筆畫數為6。
《獻納》一詞并非原創詞彙,它由兩個單獨的漢字組成。 據說它的最早出現可以追溯到《周禮》中。繁體字是「獻納」。
在古代寫獻納這個詞時,字的形狀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構造保持一緻。在甲骨文中,獻字寫作「牲」,納字寫作「糹香」,象征着以動物作為祭品或食物的獻納形式。
1. 在古代,各諸侯國要定期獻納給中央政權。
2. 兒子賢孝,經常獻納父親所需。
獻納可以與其他詞彙組成詞語,例如:
1. 獻金(xiàn jīn)- 指貢獻金錢。
2. 納賄(nà huì)- 指接受賄賂。
與獻納意義相近的詞有:
1. 獻上 - 指向上級或神靈獻上物品或供品。
2. 進貢 - 指向中央政權進貢貢品。
與獻納意義相反的詞有:
1. 征收 - 指對人民征收稅收或收取資源。
2. 繳納 - 指向上級或政府繳納款項或稅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