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make suggestions]∶委婉的提出意見以供接受、采納
(2) [contribute]∶無代價地把東西獻出
獻納金銀
(1).指獻忠言供采納。 漢 班固 《<兩都賦>序》:“故言語侍從之臣,若 司馬相如 ……之屬,朝夕論思,日月獻納。”《舊唐書·玄宗紀論》:“昌言嘉謨,日聞於獻納。”《續資治通鑒·宋仁宗景祐三年》:“賞之使諫,尚恐不言,罪其敢言,孰肯獻納!”
(2).指獻納忠言之官,獻納臣。 宋 曾鞏 《館閣送錢純老知婺州》詩序:“其文章學問有過人者,宜在天子左右與訪問、任獻納。”
(3).祀奉。《漢書·夏侯勝傳》:“有司遂請尊 孝武帝廟 為 世宗廟 ,奏《盛德》、《文始》、《五行》之舞,天子世世獻納,以明盛德。”
(4).奉獻;進貢。《宋史·富弼傳》:“自古唯 唐高祖 借兵於 突厥 ,當時贈遺,或稱獻納。”《水浒傳》第五十回:“﹝ 李逵 ﹞叫小嘍囉牽了有的馬匹,把莊裡一應有的財賦,捎搭有四五十馱……卻回來獻納。”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一編第四章第四節:“大國對小國,不是攻伐,便是迫令獻納和賄賂。”
獻納是漢語中的複合動詞,具有以下核心含義與用法:
指恭敬地進獻或呈奉,多用于臣民向君主、下級向上級進獻物品或意見。
示例:
“群臣獻納,庶政詳評。” ——《後漢書·卷四》
古代特指向朝廷進貢財物或地方特産,體現臣屬義務。如《周禮》中記載諸侯“獻納五貢”。
引申為向上級或君主提出建議、策略。如《唐書》載魏徵“獻納忠谠,帝甚嘉之”。
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書面語或曆史語境,如描述古代禮儀、文獻研究等,日常口語較少使用。
權威參考來源:
“獻納”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xiàn nà,主要包含以下含義:
委婉提出意見供采納
指以謙方式向他人(尤其是上級)進言或獻策。例如:
漢班固《兩都賦序》提到“言語侍從之臣……朝夕論思,日月獻納”,強調臣子向君主進谏的職責。
宋代曾鞏也提到“宜在天子左右與訪問、任獻納”,指擔任谏言的官職。
無代價獻出財物
指無償貢獻物品或資源。例如:
《東周列國志》中記載“獻納金銀”,以及《水浒傳》描述“財賦捎搭……獻納”,均體現此義。
祀奉與進貢
古代多用于指向神明或帝王進獻貢品。如《漢書》提到“天子世世獻納,以明盛德”,指對宗廟的祭祀供奉。
官職名稱
曆史上曾将負責谏言的官職稱為“獻納臣”,如唐代《舊唐書》提及“昌言嘉謨,日聞於獻納”。
“獻納”既可指言語層面的建議,也可指物質層面的貢獻,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其曆史用法多與政治、禮儀相關,現代語境中較少使用,多見于文獻或特定表達。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滬江線上詞典和搜狗百科的詳細解析。
暴揚比佽不能贊一詞蠶蝕陳戎詞翰客打坐雕虛都德飛鳥圖分守要津分外浮現膏蟹共祭勾股形固護鼓湍夯歌漢緒賀禀鴻奬回雪奸法家塾刻本靜鈍進賢用能貜父康勝髡首憐悲崊嶔慄縮冒尖娩難鳴珂锵玉孽債泥牛旁國偏校憑結品令箝揣乾化千尋敲掉啓釁荛牧傷禽山雉飾價霜柯順敍順幼探究沃醊無獨有偶顯貴先妾邪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