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o a deed of merit;do a meritorious deed;make contribution;render meritorious service] 建功勞;做出貢獻
為國立功
(1).建樹功績;建立功勞。《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孔穎達 疏:“立功,謂拯厄除難,功濟于時。”《後漢書·班超傳》:“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 傅介子 、 張騫 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 唐 柳宗元 《非國語下·董安于》:“受賞者恥,則立功者怠。” 清 錢謙益 《直隸河間府通判劉儒恩授承德郎制》:“率彼師徒,搗其窟穴,此勞人報國之秋,而志士立功之會也。”
(2).取得功效。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定勢》:“連珠七辭,則從事於巧豔,此循體而成勢,隨變而立功者也。”
根據中國刑法及相關司法解釋,“立功”是法律術語,特指犯罪分子在到案後實施的特定行為,具有法律上的從寬處罰意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六十八條,立功指犯罪分子揭發他人犯罪行為且查證屬實,或提供重要線索使其他案件得以偵破等行為。其核心在于犯罪分子通過自身行為協助司法機關打擊犯罪,體現悔過态度。
設立立功制度旨在分化犯罪勢力、提高司法效率、激勵犯罪分子改造。通過從寬處罰的激勵,促使犯罪分子主動配合司法工作,實現社會危害最小化。
如需完整法律條文或案例,可參考《刑法》第六十八條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處理自首和立功具體應用法律若幹問題的解釋》。
《立功》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語,常用于形容某人因為一定的行為或事迹而獲得榮譽、成就或功績。
拆分部首和筆畫:
《立功》的首字部首為立字旁(亻),它表示人,而次字部首為力字旁(力),它表示力量。《立功》共有6畫,首字立共有5畫,次字功則共有1畫。
來源:
《立功》的字義來源于古代文獻,最早見于《漢書·卷四十二·刑法志上第十二》。其原意指在軍事、政治等領域中,因為出色的表現而被授予功績或榮耀。
繁體:
《立功》在繁體中的寫法為〈立功〉,字形上與簡體沒有太大的區别,隻是有些筆畫和字形的細節有所改動。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成字一般借助象形、指事、會意等方式表達意義。《立功》的立字來自象形,它是由站立的人形演變而來;功字則來自會意,它表現了雙手舉起武器劈砍的形狀。
例句:
1. 他在戰場上立下了汗馬功勞,被授予了一級立功獎。
2. 這位警察經過艱苦的努力,終于立了一功,成功搗毀了一個販毒團夥。
組詞:
立功可以與其他詞組合成一些相關的詞彙,如立下汗馬功勞、立功心切、立功堂堂等。
近義詞:
立業、建功、立下汗馬功勞
反義詞:
敗功、立遺、無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