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mandrill]∶猕猴的一种。面部皮肤蓝色,鼻子红色,吻部有血须,尾极短,多群居,产于非洲西部
(2) [monster]∶传说中山里的怪物
动物名。猴属。狒狒之类。体长约三尺,头大面长,眼小而凹,鼻深红色,两颊蓝紫有皱纹,腹部灰白色,臀部有一大块红色脾胝,尾极短而向上,有尖利长牙,性凶猛,状极丑恶。古代传说以为山怪,又称“山萧”、“山臊”、“山繅”等,记述状貌不一。 唐 戴孚 《广异记·斑子》:“山魈者, 岭 南所在有之,独足反踵,手足三歧。其牝者好施脂粉。於大树中做窠。” 唐 白居易 《送人贬信州判官》诗:“溪畔毒沙藏水弩,城头枯树下山魈。” 宋 陆游 《得所亲广州书》诗:“人稀野店山魈语,路僻蛮6*村荔子繁。” 章炳麟 《噀伧文》:“毋作山魈,鼠窃狗偷。”《人民文学》1978年第7期:“这一下,老人们全都撞着了山魈一样,走都走不迭。”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山魈汉语 快速查询。
“山魈”是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词语,既指神话传说中的鬼怪,也指现实中的灵长类动物。以下是详细解释:
形象与特征
山魈在古籍中被描述为山林中的精怪,常见形象为独脚、人面猴身、身材矮小,脚跟朝前脚尖向后,喜夜间活动,常骚扰人类。部分文献称其“头大面长,眼小而凹”,甚至能徒手撕裂虎豹,被视为山中霸王。
别称与文献记载
山魈又名“山臊”“山鬼”“独足鬼”等,最早见于《神异经·西荒经》和《抱朴子·登涉》,记载其“形如小儿,独足向后,夜喜犯人”。古人将其视为山林未知力量的象征,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
文化影响
俗语“宁遇豺狼,不碰山魈”反映了古人对它的忌惮,认为其危险性超过常见猛兽。
生物特征
山魈(学名:Mandrillus sphinx)是现存最大的猴科灵长类动物,雄性体长可达1米,面部皮肤呈蓝色,鼻梁至吻部有鲜红色条纹,两颊具蓝紫色褶皱。
习性与分布
群居生活于非洲西部热带雨林,以野果、昆虫、小型动物为食,天敌主要为花豹。其鲜艳的面部色彩用于群体内识别和威慑对手。
名称由来
因面部形似鬼怪,故得名“山魈”。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抱朴子》《神异经》等古籍,或查阅灵长类动物学资料。
山魈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一种传说中生活在山中的神秘动物,形态独特,经常用来形容形象丑陋或者怪异的人。
山魈的部首是山(shān),它的构成笔画数为12。
山魈一词最早出现在《山海经》中,描述了一种生物形态奇特的神话传说动物。传说中山魈在山中行走,具有吸食人血的能力,非常恐怖神秘。
山魈的繁体字为「山魈」,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时候,山魈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目前没有找到它的古代写法。
1. 他长得像个山魈,毛发稀疏,鼻子扁平。
2. 那个人的样子看起来就像山魈一样,让人不寒而栗。
山魈没有常见的组词用法,通常单独出现。
山魈的近义词包括怪物、畸形、奇形怪状等。
山魈的反义词可以是正常、普通、美丽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