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袒帻的意思、袒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袒帻的解釋

謂頭包發巾而不戴冠。《漢書·五行志中之上》:“ 成帝 鴻嘉 、 永始 之間,好為微行出遊,選從期門郎有材力者,及私奴客,多至十餘,少五六人,皆白衣袒幘,帶持刀劍。” 顔師古 注:“袒幘,不加上冠。”《東觀漢記·馬援傳》:“ 援 初到,敕令中黃門引入時,上在 宣德殿 南廡下袒幘坐。”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袒帻(tǎn zé)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由“袒”和“帻”二字組合而成,專指一種不拘禮節的隨意狀态,具體指脫去頭巾、露出發髻的行為。以下從釋義、文化背景及典籍例證三方面詳述:


一、分字釋義

  1. 袒(tǎn)

    本義為“裸露上身”,引申為“解開、脫去衣物”。《說文解字》釋:“袒,衣縫解也。” 在禮儀文化中,“袒”常與不拘禮節的隨意姿态關聯(詳見《漢語大詞典》“袒”字條)。

  2. 帻(zé)

    指古代包裹發髻的頭巾,多為平民或士人日常所用。《釋名·釋首飾》載:“帻,迹也,下齊眉迹也。” 其形制可參考漢代畫像磚中的巾帻形象(詳見《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合義:“袒帻”即解開頭巾,露出頭發,象征脫離禮法約束的閑散狀态。


二、文化内涵與使用場景

  1. 禮儀象征

    古代男子需束發戴帻以示莊重,“袒帻”則是對禮制的暫時背離。如《後漢書·馬援傳》載:“援據鞍顧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也!’援因披發袒帻,跨馬巡軍。” 此處描繪馬援為顯老當益壯而故意脫帻,展現豪邁不羁之态。

  2. 隱逸與疏狂

    文人常以“袒帻”表達超脫世俗之意。明代張岱《陶庵夢憶》記友人“袒帻卧雪”,借隨意之姿抒寫隱逸情懷。


三、典籍例證

  1. 《晉書·謝安傳》

    “(謝安)與王羲之登冶城,悠然遐想,有高世之志。羲之謂曰:‘虛談廢務,浮文妨要,恐非當今所宜。’安乃袒帻笑曰:‘秦任商鞅,二世而亡,豈清言緻患邪?’” 謝安以脫帻之舉反駁王羲之,彰顯名士風度。

  2. 《南史·張緒傳》

    “緒忘情榮祿,朝野皆貴其風。嘗見袒帻踞席者,歎曰:‘此真吾徒也。’” 此處以“袒帻”作為率真性情的标志。


四、權威參考來源

  1. 釋義綜合自《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袒帻"詞條。
  2. 禮儀文化背景參見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商務印書館)。
  3. 典籍例證引自中華書局點校本《晉書》《後漢書》《南史》。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建議通過權威出版社紙質書或“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text.org)等可信平台查證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袒帻”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由“袒”和“帻”兩字組成:

  1. 袒(tǎn)
    本義為裸露身體的一部分,如“袒胸露臂”,後引申為公開表露态度或情感,如“袒護”。

  2. 帻(zé)
    指古代男子包裹頭發的頭巾,多為平民或士兵所用,與冠冕不同,屬于日常服飾。

組合含義
“袒帻”字面意為“脫去頭巾,露出頭部”,可能用于描述以下情境:

注意
該詞較罕見,未見于常用古籍或辭典。若需精準釋義,建議核查《說文解字》《古代漢語詞典》等專業資料,或提供具體出處上下文。

别人正在浏覽...

抱棘撥給參蹤傳柄移藉傳賢寸寸盜鬻吊車琱辇跌蕩不羁頓頓方勝飯錢範文番陣風榭豐鬒幹沒高頭桂花醑韓憑城痕竅回飈镬子九原可作居鬼舉謡言科頭箕踞曠虛魁峨魁磊犁轭落堕鑢錯緑毛铓锷碼錢凝睛葩髿噴噴香期間清第青巾青門寝迹穹官绮贍确确曲飾燒牛斯冰田則挑食鼍聲侻順吐屬溫耎五瑞詳扣縰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