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字的意思、待字的詳細解釋
待字的解釋
[not betrothed yet] 指女子尚未許配人;字:許嫁
女子許嫁,笄而字。——《禮記·曲禮》
詳細解釋
《禮記·曲禮上》:“女子許嫁,笄而字。”謂女子成年許嫁才命字。後因稱女子待嫁為待字。 清 孫郁 《雙魚珮·受聘》:“小女雖然待字,老夫膝下無人,是要入贅方可的。”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霍筠》:“孀居無子,賴有一女,名 宜春 ,纔十八,待字于家。” 朱湘 《王嬌》詩:“你如今已到待字的年華,男大須婚,女大須定人家。”
詞語分解
- 待的解釋 待 à 等,等候:待到。待旦。拭目以待。 以某種态度或行為加之于人或事物:對待。招待。待遇。待人接物。 将,要(古典戲曲小說和現代某些方言的用法):正待出門,有人來了。 待 ā 停留,逗留,遲延:你
- 字的解釋 字 ì 用來記錄語言的符號:文字。漢字。字符。字母。字典。字句。字裡行(俷 )間。字斟句酌。 文字的不同形式,書法的派别:草字。篆字。顔字。柳字。歐字。趙字。 書法的作品:字畫。字幅。 字的音:字正腔
網絡擴展解釋
“待字”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詞源與基本釋義
“待字”源于古代禮儀制度,最早記載于《禮記·曲禮上》:“女子許嫁,笄而字。” 古代女子成年(15歲左右)行笄禮後,會獲得正式的表字,但這一儀式需在許配人家後才能進行。因此,“待字”本義指女子已成年但尚未許嫁,處于等待婚配的狀态。
二、用法與演變
-
傳統用法
古代常用“待字閨中”形容未婚女子,如:“老鼠夫婦有女待字閨中,媒人不絕如縷”(例句)。這裡的“閨”指女子居所,強調未婚女性深居家中等待婚配的社會習俗。
-
現代延伸
隨着語言發展,“待字”有時被泛化使用,可比喻事物處于未确定或待處理狀态,例如“待字項目”。但這一用法較為少見,且多屬文學化表達。
三、相關辨析
- “字”的含義: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取字,女子許嫁行笄禮取字,故“待字”中的“字”特指婚配後的正式稱謂,而非名字。
- 與“待嫁”區别:“待字”強調尚未訂婚的狀态,而“待嫁”通常指已訂婚但未成婚。
四、文化背景
這一詞彙反映了古代社會對女性婚姻的重視,以及通過禮儀标志人生階段的傳統。如今,“待字”更多作為曆史詞彙出現在文學作品或成語中,如“待字閨中”仍用于形容未婚女性。
網絡擴展解釋二
待字(dài zì)是一個漢字詞組,表示等待文字的意思。它由部首“彳”和“字”組成,部首“彳”代表行走的腳步,而“字”指的是文字。待字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讀字」。
此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字處理方式。在古代,人們使用字帖或草稿紙進行書寫時,為了快速寫下大量的文字,他們會先寫下“待字”作為占位符,表示在這裡等待填充文字。這種概念逐漸演變成現代漢字的“待字”。
以下是一些有關“待字”的例句:
1. 我正在編輯一份文件,請你給我一點時間,等待字就在這裡。
2. 在論壇上發布帖子時,請勿使用待字,直接寫下你的觀點。
其他與“待字”相關的詞語包括:待填字、占位字、填字等。這些詞語都指的是占據文字位置等待填充的占位符。
“待字”的反義詞是 “已填字”,表示已經填充了文字的意思。它們可以用來描述文字處理過程中的不同狀态。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