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待字的意思、待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待字的解釋

[not betrothed yet] 指女子尚未許配人;字:許嫁

女子許嫁,笄而字。——《禮記·曲禮》

詳細解釋

《禮記·曲禮上》:“女子許嫁,笄而字。”謂女子成年許嫁才命字。後因稱女子待嫁為待字。 清 孫郁 《雙魚珮·受聘》:“小女雖然待字,老夫膝下無人,是要入贅方可的。”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霍筠》:“孀居無子,賴有一女,名 宜春 ,纔十八,待字于家。” 朱湘 《王嬌》詩:“你如今已到待字的年華,男大須婚,女大須定人家。”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待字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古典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女子成年待嫁,尚未許配人家。以下是詳細解釋:

  1. 核心釋義與詞源 “待字”由“待”(等待)和“字”(許嫁)組合而成。其本義源于中國古代的婚嫁禮儀。古代女子成年(通常15歲行笄禮)後,會取一個正式的名字(“字”)以供他人稱呼,取字也标志着該女子已到適婚年齡,可以議婚許配。因此,“待字”字面意思是“等待取字(許嫁)”,引申為女子已到婚齡但尚未訂婚或出嫁的狀态。其文化根源可追溯至《禮記·曲禮上》:“女子許嫁,笄而字。”意指女子許配人家後,才舉行笄禮并取字。

  2. 用法特征

    • 年齡限定:特指女子達到傳統認為的適婚年齡(及笄之年)後的待嫁階段。
    • 古典語境:該詞在現代漢語日常口語中已不常用,主要出現在書面語、曆史叙述或文學作品中,用以描述古代或特定語境下未婚女子的狀态。
    • 常見搭配:常與“閨中”連用為“待字閨中”,形象描繪未婚女子在家中等待出嫁的情景。有時也與“未聘”同義。
  3. 文化背景與演變 “待字”一詞深刻反映了中國古代社會的婚姻制度和女性社會角色。它體現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配模式,以及女性在婚姻中的被動等待狀态。隨着社會變遷和女性地位提高,該詞所承載的社會意義已發生根本變化,現代多用于懷舊、文學或特定曆史描述。其語義在現代漢語中基本穩定,仍保留“未婚待嫁”的古義。

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待字”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詞源與基本釋義

“待字”源于古代禮儀制度,最早記載于《禮記·曲禮上》:“女子許嫁,笄而字。” 古代女子成年(15歲左右)行笄禮後,會獲得正式的表字,但這一儀式需在許配人家後才能進行。因此,“待字”本義指女子已成年但尚未許嫁,處于等待婚配的狀态。

二、用法與演變

  1. 傳統用法
    古代常用“待字閨中”形容未婚女子,如:“老鼠夫婦有女待字閨中,媒人不絕如縷”(例句)。這裡的“閨”指女子居所,強調未婚女性深居家中等待婚配的社會習俗。

  2. 現代延伸
    隨着語言發展,“待字”有時被泛化使用,可比喻事物處于未确定或待處理狀态,例如“待字項目”。但這一用法較為少見,且多屬文學化表達。

三、相關辨析

四、文化背景

這一詞彙反映了古代社會對女性婚姻的重視,以及通過禮儀标志人生階段的傳統。如今,“待字”更多作為曆史詞彙出現在文學作品或成語中,如“待字閨中”仍用于形容未婚女性。

别人正在浏覽...

柈子扁扁伏伏編蓬钗頭鳳雠釋磢錯椽子辭出村獠澹遠打殺風承風籁該賬光堂堂關糧畫梁火池賤稱精廉金律樛纏糾族開除口碎窺圃老苗類昊冷隽列姑射淩脅龍興鳳舉亂撺梅花弄彌亘明見排行榜枇杷門巷戗面,戗面兒切末輕幰清重窮圮桡木鋭筆時稼食時輸巧肆劫溲酒探伸桃康逃生子通陌團茅土桧退運文莖握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