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土的意思、草土的詳細解釋
草土的解釋
(1).指居親喪。《資治通鑒·唐昭宗天複二年》:“六月,丙子,以中書舍人 蘇檢 為工部侍郎同平章事。時 韋貽範 在草土,薦 檢 及 姚洎 於 李茂貞 。” 胡三省 注:“居喪者寝苫枕塊,故曰草土。”《續資治通鑒·宋高宗紹興二十六年》:“ 浚 身在草土,名繫罪籍,要譽而論邊事,不恭而違詔書。”
(2).指宜栽某些特定作物的土壤。《管子·地員》:“凡草土之道,各有穀造。或高或下,各有草土。” 尹知章 注:“謂此地生某草,宜某穀。造,成也。”
詞語分解
- 草的解釋 草 ǎ 對高等植物中除了樹木、莊稼、蔬菜以外的莖幹柔軟的植物的統稱;廣義指莖幹比較柔軟的植物,包括莊稼和蔬菜:青草。野草。茅草。水草。花草。草鞋。草堂(茅草蓋的堂屋,舊時文人以此自稱山野間的住所,有自
- 土的解釋 土 ǔ 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土壤。黃土。 疆域:國土。領土。 本地的,地方性的:故土。 民間生産的(區别于“洋”):土方(民間流傳的藥方,亦稱“偏方”)。 不合潮流:土氣。 未熬制的鴉片:煙土。 中國
專業解析
"草土"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草"和"土"兩個基本名詞組合而成。其含義可以從字面義和引申義兩個層面來理解:
-
字面義(本義):
- 草: 指草本植物的總稱,通常指非木本的、莖稈柔軟的植物(《說文解字》:草,草鬥,栎實也。一曰象鬥子。從艸,早聲。段玉裁注引申為凡草木之通稱)。
- 土: 指土壤、泥土、大地(《說文解字》:土,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物出形也)。
- 組合義: 因此,"草土"最直接的字面意思就是指生長着草的泥土或覆蓋着草的土壤。它描繪的是一種自然景象或土地狀态,強調草與土壤的共生關系,常見于描述田野、荒地、山坡等自然環境。
-
引申義與文化意蘊:
- 農耕文明的象征: "草土"常與農耕生活、田園風光聯繫在一起,象征着土地的生命力、自然的質樸以及人類賴以生存的根本。它承載着深厚的鄉土情懷和對自然的依賴。
- 卑微、平凡或未開墾的狀态: 草普遍生長,泥土隨處可見,"草土"結合有時也用來形容事物的平凡、普通、不起眼,或者指未加修飾、原始自然的狀态。例如,形容簡陋的居所或卑微的身份。
- 生态與環境的指代: 在現代語境下,"草土"可以指代地表植被與土壤構成的生态系統,是水土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基礎。它關聯着環境保護和生态修複的概念。
"草土"的核心含義是指生長着草的泥土或土地。它既是描繪自然景觀的具體名詞,也蘊含着農耕文化、鄉土情懷、質樸平凡以及生态環境等豐富的引申義和文化内涵。這個詞體現了漢語詞彙通過簡單組合表達複雜概念和情感的特點。
引用參考:
- 許慎 撰, 段玉裁 注. 《說文解字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經韻樓藏版). "草"部釋義。
- 許慎 撰. 《說文解字》. 中華書局(影印本). "土"部釋義。
- 羅竹風 主編. 《漢語大詞典》.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草土"詞條釋義及書證(可體現其文化意蘊)。
- 現代生态學、環境科學相關文獻與術語使用慣例。
網絡擴展解釋
“草土”一詞在漢語中有兩個主要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指居親喪(守孝期間)
- 釋義
古代居喪期間,親屬需遵循“寝苫枕塊”的禮制,即睡草席、枕土塊,因此用“草土”代指守孝狀态。
- 文獻例證
- 《資治通鑒·唐昭宗天複二年》記載:“時韋貽範在草土,薦檢及姚洎於李茂貞。”
- 胡三省注解:“居喪者寝苫枕塊,故曰草土。”
- 延伸用法
宋代文獻《續資治通鑒》中也有類似表述,如“浚身在草土,名繫罪籍”,均指官員因守喪而暫離職務。
二、指特定類型的土壤
- 釋義
指適合種植某些農作物的土壤,常見于古代農學文獻。
- 文獻依據
《管子·地員》提到:“凡草土之道,各有穀造。”說明不同土壤與作物生長的關聯性。
- 實際應用
該用法反映了古代農業對土壤分類的樸素認知,強調因地制宜的種植原則。
補充說明
- 現代使用:如今“草土”一詞較少使用,多出現在古籍或曆史研究中。
- 權威參考: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或《資治通鑒》原注以獲取更精準的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榜書薄身庳側筆賽唱喏從恿翠麓打地鋪調密鬥诤煩纡非親非故蜂攢蟻聚俸請服皂耿怆根磨桂科海況韓徐蕙若迦逅角歌計不旋跬兢兢警司驚弦擊射巨大看戲口出大言寇逆夔龍紋浪子回頭蓮華樂淩床荔枝奴髦頭蝒馬鳴嗷末都木墩氣沖志定青道全璧三寸咽三戾商約試例束景素侯肅将廷毀亭亭玉立頑薄溫厲無叫喚憲術閑息小心小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