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asol;sunshade] 見“陽傘”
亦作“涼傘”。用以遮蔽陽光的傘。 元 周達觀 《真臘風土記·國主出入》:“其諸臣僚國戚,皆騎象在前,遠望紅涼傘不計其數。” 夏衍 《秋瑾傳》序幕:“來了,大老爺的涼傘也看見了。”
涼繖:古時用絹制成的遮太陽的傘。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錄》卷下:“京城士人,舊通用青絹涼繖。 大中祥符 五年九月,惟許親王用之,餘并禁止。六年六月,始許中書樞密院依舊用繖出入。” 明 何孟春 《馀冬序錄摘抄》卷五:“京師制不許用涼繖,暑月惟堂上官得用黑油長柄大扇。”
涼傘,漢語詞彙,指用以遮蔽陽光的傘,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基本定義
涼傘即古代遮陽傘,功能類似現代陽傘。元代文獻《真臘風土記》記載官員出行時使用紅涼傘,夏衍的《秋瑾傳》中也提到其作為儀仗道具()。
曆史與形制
現代語境
現代多稱為「陽傘」,但文學作品中仍保留「涼傘」一詞,用以烘托傳統場景。例如《秋瑾傳》用「大老爺的涼傘」暗示官僚儀仗()。
特殊用法
在植物學中,「紅涼傘」為紫金牛科植物别名,但此屬引申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區分()。
提示:若需了解涼傘在古代文獻中的詳細用例,可參考《真臘風土記》《春明退朝錄》等典籍。
“涼傘”是指用來遮陽擋風、降低溫度的傘。它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涼”和“傘”。以下是關于該詞的詳細解析:
1. “涼”字的部首是“冫”,共有7個筆畫。
2. “傘”字的部首是“亻”,共有7個筆畫。
“涼傘”一詞的來源可追溯至古代漢語。在古代,人們用“扇”字來代指遮陽擋風的工具,而“傘”字則用來指代防雨用具。後來,隨着時代的發展,人們發明了專門用來遮陽的傘,并命名為“涼傘”。在繁體中,“涼傘”用繁體字“涼傘”來表示。
在古代,涼傘在不同時期的漢字書寫方式有所變化。其中,一種常見的寫法是将“涼”字寫成“涼”,将“傘”字寫成“傘”,字形較為繁瑣。這種寫法在古代經典文獻、書法作品等中比較常見。
1. 夏日炎炎,我手持涼傘,漫步在公園中。
2. 她挽起長發,靠在涼傘下,享受着微風的拂面。
1. 組詞:遮陽傘、陽傘、折疊傘。
2. 近義詞:遮陽傘、太陽傘。
3. 反義詞:雨傘、防雨傘。
通過以上的解析,我們了解到“涼傘”是指用來遮陽擋風、降低溫度的傘。同時,還了解到了它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它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