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征七辟的意思、三征七辟的詳細解釋
三征七辟的解釋
謂累次征召。征,天子之召;辟,州郡之召。《晉書·孝友傳·王裒》:“於是隱居教授,三徵七辟,皆不就。”
詞語分解
- 三征的解釋 .三國 魏 征南将軍 王昶 、征東将軍 胡遵 、鎮南将軍 毋丘儉 的合稱。《資治通鑒·魏邵陵厲公嘉平四年》:“是時,征南大将軍 王昶 、征東将軍 胡遵 、鎮南将軍 毋丘儉 等,各獻征 吳 之計。朝以三
- 辟的解釋 辟 ì 君主:複辟。 指君主招來,授予官職:辟召。辟引。辟書。辟除(征召推舉授官)。辟舉。 古同“避”,躲,設法躲開。 古同“睥”,睥睨。 辟 (①辟③闢) ì 開發建設:開辟。 駁斥,排除:辟邪。
網絡擴展解釋
“三征七辟”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sān zhēng qī bì(部分文獻中“辟”讀音為“pì”,但主流标注為“bì”),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解釋
- 釋義:指朝廷多次征召選拔人才。
- “三”和“七”為虛數,表示多次;
- “征”指天子直接召見并授官,“辟”指州郡地方官舉薦或聘用。
- 引申義:形容人才備受重視,但也可用于表達隱士拒絕出仕的典故。
二、出處與典故
- 文獻來源:出自《晉書·王裒傳》:“于是隱居教授,三征七辟皆不就。”
- 描述魏晉名士王裒多次拒絕朝廷和地方征召,堅持隱居講學。
- 曆史背景:古代選拔人才的方式中,“征”為中央直接任命,“辟”為地方舉薦,兩者均屬察舉制範疇。
三、用法與特點
- 語法功能:多作賓語、定語,用于書面語(如曆史文獻或正式文體)。
- 感情色彩:含褒義,強調人才受重視或品行高潔(如王裒淡泊名利)。
- 現代延伸:可用于描述反複邀請某人的行為,但需注意語境適配性。
四、補充說明
- 近義詞:三顧茅廬(側重主動邀請)、求賢若渴(側重重視人才)。
- 反義詞:無人問津、懷才不遇。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典故或用法,可參考《晉書》原文或權威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三征七辟
《三征七辟》是一個成語,意為三次征求意見、七次排除疑慮,表示做事認真、審慎。
拆分、部首和筆畫
《三征七辟》這個成語可以拆分為“三征”和“七辟”兩個部分:三(一筆)征(十一筆);七(兩筆)辟(五筆)。
“三”是指事物的數量,部首是“一”(象形),筆畫數為一;“征”是指征求,部首是“彳”(步行),筆畫數為十一;“七”也是指事物的數量,部首是“一”,筆畫數為兩;“辟”是指排除疑慮,部首是“辛”(金屬),筆畫數為五。
來源
《三征七辟》的來源可以追溯到《禮記·曲禮下》:“三征而辟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在做事情之前先詢問三次,再排除七次疑慮。這個成語後來逐漸演變為《三征七辟》,成為了一個常用詞語。
繁體
在繁體字中,《三征七辟》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有些字的形态與現代寫法不同。但《三征七辟》的寫法由于具有較為明确的含義,所以在古代并沒有出現大的變化。
例句
1. 做事情要三思而後行,三征七辟是一種明智的态度。
2. 他在做決定之前,總是會三征七辟,确保沒有遺漏任何細節。
組詞
1. 征求意見
2. 排除疑慮
3. 三思而後行
近義詞
審慎小心、謹慎小心、慎重小心
反義詞
輕率沖動、魯莽草率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