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征七辟的意思、三征七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征七辟的解釋

謂累次征召。征,天子之召;辟,州郡之召。《晉書·孝友傳·王裒》:“於是隱居教授,三徵七辟,皆不就。”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三征七辟"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曆史典故的成語,主要用于形容朝廷或權貴對賢能之士的多次、反複征召和禮聘,體現了對人才的極度渴求和高度禮遇。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字義解析

  1. “征”

    指朝廷公開下诏書選拔人才擔任官職,具有強制性和官方權威性色彩,如“征召”“征辟”。

  2. “辟”

    指高官或地方長官自行聘任人才為僚屬(如幕僚、屬官),屬于半官方行為,如“辟舉”“辟除”。

  3. “三”與“七”

    為虛數,表示次數極多,強調反複延請的誠意與持久性。


二、曆史背景與典源

此成語源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選官制度,尤以“九品中正制”下對隱逸名士的禮聘為典型。例如:


三、核心含義

指統治者或權貴多次以不同形式(征召、辟舉)邀請人才出仕,體現以下深層意義:

  1. 求賢若渴:反複延請彰顯對人才的重視。
  2. 禮賢下士:通過高規格禮遇表達尊重。
  3. 人才難遇:側面反映被征辟者的卓越才能與稀缺性。

四、文化延伸

此成語常與“禮賢下士”“三顧茅廬” 等典故并列,成為中華文化中尊才重德的象征。例如:

唐代劉禹錫《陋室銘》化用此意:“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

(暗指諸葛亮、揚雄皆因君主“三征七辟”方肯出仕)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三征七辟”詞條釋義:形容多次征召聘任。

  2. 《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

    引《晉書》例證,強調其曆史制度背景。

  3. 《後漢書》《晉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原始文獻記載,如《晉書·隱逸傳·任旭》。

  4. 王力《古代漢語》(中華書局)

    對“征”“辟”的官職制度解析。

(注:因版權限制未提供直接鍊接,以上文獻可通過中國國家圖書館數據庫或權威學術平台檢索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三征七辟”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sān zhēng qī bì(部分文獻中“辟”讀音為“pì”,但主流标注為“bì”),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解釋


二、出處與典故


三、用法與特點

  1. 語法功能:多作賓語、定語,用于書面語(如曆史文獻或正式文體)。
  2. 感情色彩:含褒義,強調人才受重視或品行高潔(如王裒淡泊名利)。
  3. 現代延伸:可用于描述反複邀請某人的行為,但需注意語境適配性。

四、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典故或用法,可參考《晉書》原文或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八表敗沮骠袅筆管條直比詳岔道口蟬翼充攝犨雞垂憲大祭窞處膽大包天倒騰咄啐肚束三條篾杜仲法度番餅肺吸蟲烰烰公車上書國基沍結鑒明簡墨精簡京口酒捐床帳句集舉賢使能客授勞心焦思令辭離情别緒麗閑離枝羅池落定蘆芽履理馬兜鈴泌滲睦愛秾華盤琴佩筆搶建僑彙沁漉人販子麝篝神虈騰揚跳蕩題諱拖紳烏撒遐坂獻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