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鵞鸛”。1.《左傳·昭公二十一年》:“丙戌,與 華氏 戰於 赭丘 。 鄭翩 願為鸛,其禦願為鵝。” 杜預 注:“鸛、鵝皆陳名。”後即以“鵝鸛”并舉指軍陣。《文選·張衡<東京賦>》:“火列具舉,武士星敷,鵝鸛魚麗,箕張翼舒。” 薛綜 注:“鵝鸛魚麗,并陣名也。謂武士發於此而列行,如箕之張,如翼之舒也。” 唐 權德輿 《明經策問》之一:“陣為鵞鸛,戰豈捷於魚麗;詛以犬雞,信寧優於牛耳。” 明 徐渭 《李伯子畫冊序》:“然魚鳥鵝鸛具載陣法中。” 陳去病 《自廈門泛海登鼓浪嶼有感》詩:“番舶正連鵝鸛陣,怒濤如振鼓鼙聲。”
(2).水鳥天鵝與鹳鳥。 宋 孔武仲 《汴河》詩:“共夫鵝觀行天上,遙與谷中相應答。” 明 徐渭 《長幹行》:“月落沙昏尋不見,滿江鵝鸛弔雄雌。”
鵝鹳(é guàn)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具有兩層核心含義,分别源于軍事與文化意象:
指春秋時期的一種戰陣隊形,以“鵝陣”和“鹳陣”并稱,象征軍隊陣列的嚴整有序。
出處:
《左傳·昭公二十一年》記載鄭國與宋國交戰:“鄭翩願為鹳,其禦願為鵝。” 杜預注:“鹳、鵝皆陣名。” 古人以兩種鳥類的飛行姿态比喻軍陣布局,體現早期軍事戰術的具象化表達。詳見《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版第4冊。
泛指鵝與鹳兩類大型涉禽,常見于濕地環境。古人因二者體态相似(長頸、長腿)而并稱,但現代生物學分類中:
文獻例證:
《宋史·五行志》載“鵝鹳集天驷監”,反映其作為自然生物的記載傳統。詳見《漢語大詞典》第12卷“鳥部”。
因鹳鳥習性清潔、姿态優雅,與鵝共作祥瑞意象,見于古代詩畫。如明代《三才圖會》繪“鵝鹳”入《鳥獸圖譜》,象征自然和諧。
權威參考來源:
“鵝鹳”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種主要含義:
來源與典故
該義項源自《左傳·昭公二十一年》的記載:“鄭翩願為鹳,其禦願為鵝。”杜預注解指出,“鹳”和“鵝”均為古代軍陣名稱。後以“鵝鹳”并稱代指軍隊的列陣方式。
文學引用
如張衡《東京賦》中“鵝鹳、魚麗”等描述,均指不同陣法。這種用法在古文獻中多與軍事策略相關。
比喻含義
結合“鵝”的圓胖憨态與“鹳”的高大笨拙,該詞用于形容人的外貌或行為滑稽可笑,帶有幽默色彩。例如:“他走路像鵝鹳般搖搖擺擺。”
近義詞擴展
類似表達還有“鹳鵝”,二者含義相近,均強調愚笨或笨拙的形态。
半折蹦搭不惡而嚴唱首陳謝刺釘湊和篡賊叨情凋疲地東帝籙掇石蕃庑廢革逢殃給定貫穿寒苞駻駻邗水闳門活分家傳學降問記恨荊筱浸溺寄屬羁鎖救急疚歉決賽開泰寇逆窺瞰昆夷勞動局雷菌纍絷緑林豪士瞞藏弭定民衆鬧羊花盤纡仆食七輪風棄瓊拾礫深晦適合始終不懈疏濬四品樂俗徒貪髒枉法悐悐同車讬任下筆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