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砥砺品德。 清 梁章鉅 《歸田瑣記·謝古梅先生》:“先生敦品勵學,實為儒宗。”《清史稿·宣統帝紀》:“詔各部院、各督撫嚴劾貪官污吏,并諭貴戚及中外大臣敦品勵行,整躬率屬。”
敦品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敦"和"品"兩個語素構成。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解釋:"敦"字本義為厚重,引申為勤勉、督促;"品"指人的德行操守。該詞最早見于清代典籍,《清史稿·選舉志》記載"敦品勵學"的教育理念,特指通過自我約束提升道德修養的行為準則。
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釋義為"砥砺品德,培養高尚的操行",強調其作為動詞短語的語法功能,常與"笃學""勵行"等詞構成四字格。中華書局《中華成語大辭典》指出該詞屬于儒家修身範疇,與《禮記·中庸》"尊德性而道問學"的思想一脈相承。
在當代語文應用中,該詞多用于教育領域,如北京師範大學校訓"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即蘊含敦品理念。人民教育出版社《語文》教材将其列為文言實詞重點,注釋為"注重品德修養"。《辭海》第七版網絡版收錄該詞條,将其使用年代标注為明清至近現代書面語。
“敦品”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釋:
“敦品”指人品高尚、品德端正,強調誠實、正直、守信等優秀品質。其中,“敦”本義為厚重,引申為奮勉、誠懇;“品”指品德、修養或作風,合起來表示通過自我磨砺提升道德水平。
該詞最早見于《左傳·隱公二十四年》,清代文獻中頻繁使用。例如:
總結來看,“敦品”既是一個傳統道德概念,強調自我修養與品德提升,也在現代被賦予新的文化内涵。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文獻或品牌背景,可參考上述來源。
哀憫安順市抱哺保險箱巴俞贲赉畢力筆乾俾晝作夜不怎麽樣采樵長劍鏟滅懲羹吹虀絺辭繪句戳弄箪豆見色丹鳳城東怒西怨鬥弄餩餩恩廕符冊副浄供課國寶孤人橫世畫派竭澤而漁沮索勞窘隸臣妾鈴旛遴汰裡諺簍籔馬騎沒彈剝女戎前八司旗民窮猿失木绮纨之歲齊正攘攘垓垓如出一口三晉僧寮神飙射宿食罍送日子痰火司鐵離童養文冊香盆享祀小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