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尚享 ”。舊時用作祭文的結語,表示希望死者來享用祭品的意思。《儀禮·士虞禮》:“卒辭曰:哀子某,來日某隮祔爾于爾皇祖某甫。尚饗!” 鄭玄 注:“尚,庶幾也。” 唐 李翺 《陵廟時日朔祭議》:“敬修時享,以申追慕。尚享!” 宋 蘇轼 《祭歐陽文忠公文》:“蓋上以為天下慟,而下以哭其私,嗚呼哀哉,尚享!” 清 方苞 《祭王昆繩文》:“行與心違,蹉跎竟老;遺書在篋,其半惟草。臨風灑泣,氣盡心孤;子止於此,況於吾徒。嗚呼哀哉,尚饗!”
“尚飨”是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含義的漢語詞彙,其核心意義與古代祭祀文化密切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尚飨”讀作shàng xiǎng,由“尚”(意為希望、祈求)和“飨”(指享用祭品)組成,字面意思為“希望死者來享用祭品”。該詞多用于祭文的結尾,表達對逝者的敬意與懷念,并寄托生者希望祭品被神靈或祖先享用的願望。
詞源與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儀禮·士虞禮》:“卒辭曰:哀子某,來日某隮祔爾于爾皇祖某甫。尚饗!”。鄭玄注解“尚”為“庶幾也”,即“或許、希望”之意,進一步明确了其祈求的語境。
使用場景
常見誤解與辨析
部分資料(如)提到“尚飨”與追求美食相關,這可能是對“飨”字單獨含義的引申誤讀。實際上,“尚飨”在文獻中幾乎專用于祭祀場景,與日常飲食無關。
現代應用
現代祭奠儀式或仿古文學創作中仍會使用此詞,以延續傳統文化意蘊。例如在悼詞或紀念文中,借“尚飨”表達哀思與禮儀的完整性。
“尚飨”是中國古代祭祀文化的重要語言符號,其功能遠超字面意義,承載着生死溝通、倫理孝道等深層文化内涵。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儀禮》《禮記》等典籍。
詞義:
《尚飨》是一個漢字詞組,包含了兩個字,分别是“尚”和“飨”。指的是仍然飲食供奉。在古代,尚飨是指宴席上供奉飯食和酒的儀式,也指對飲食的尊重和敬重。
拆分部首和筆畫:
“尚”字的部首是“寸”,它是一個包含7個筆畫的字; “飨”字的部首是“食”,它是一個包含食字部的漢字,一共有9個筆畫。
來源:
《尚飨》一詞最早來源于古代,主要用于描述宴會中的供奉和享用食物和酒的儀式。它展示了中國古代人民對飲食的尊重和重視,是古代文化和禮儀的一部分。
繁體:
《尚飨》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尚饗」。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尚飨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其中,“尚”字在小篆中寫作“尙”,而“飨”字在小篆中寫作“饗”。
例句:
1. 他展示了對美食的尊重,将宴會看作是一次尚飨的盛宴。
2. 在這次尚飨中,我們品嘗了各種美味佳肴。
組詞:
1. 尚可:表示尚可,還算不錯。
2. 尚方寶劍:指宮廷中最好的寶劍。
3. 飨宴:表示舉行盛大的宴會。
近義詞:
1. 美酒佳肴
2. 盛宴款待
反義詞:
1. 禁食
2. 饑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