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粳稻。 南朝 梁 沉約 《答陶華陽書》:“若秔糧未播,殺事難息。”
秔糧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古舊的複合詞,由“秔”和“糧”兩部分組成。根據《漢語大詞典》和《康熙字典》的釋義,“秔”通“粳”,指不黏的稻米,屬禾本科作物;而“糧”泛指谷物、糧食。組合後,“秔糧”特指以粳米為主的糧食作物,常見于古代文獻中描述農作物或軍需物資。例如,《宋史·食貨志》記載:“江南秔糧,歲輸京師”,即指江南地區粳米作為稅糧上繳。
從構詞法分析,“秔”為形聲字,從禾、亢聲,本義強調稻谷的品種特性;“糧”則為會意字,從米、良聲,側重糧食的功能屬性。二者結合後,詞義聚焦于具體的糧食種類及用途。現代漢語中,“秔”字逐漸被“粳”替代,因此“秔糧”的使用頻率降低,多見于曆史文獻或方言表述。
參考資料:
“秔糧”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解釋說明:
基本釋義
“秔糧”指粳稻(一種黏性較低的稻米品種)。其中“秔”是“粳”的異體字,讀作jīng,特指粳稻;“糧”即糧食的統稱。
出處與例句
該詞最早見于南朝梁文學家沈約的《答陶華陽書》:“若秔糧未播,殺事難息。” 此處“秔糧”代指粳稻種植,強調糧食生産對平息社會動蕩的重要性。
發音與詞性
相關擴展
與“秔糧”相關的詞彙包括“秔稻”“粳米”等,均指向同一類農作物。現代漢語中,“粳”已逐漸替代“秔”成為常用字。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農業詞彙或具體文獻背景,可參考《齊民要術》等農學典籍。
豹皮囊保攝變通碧窗鬓髭鄙諺不常不僅成年溜輩宸題赤潑潑儲斂春望打中火鬥煙絲笃性福建子戆頭割頭稅海中撈月颢興和隨紅事澒湧鲛室急腳盭戾露告盲妹眊眼鬧災餒腹溺愛丕緝坡地潑婦破例歉然千驷千一敲剝熱鬥軟布兜生姜時分十進對數水遊順躔碩士書诏貼寫聽其自流吞舌王朝王凫沩叟文法吏卧揖無常鐘希留乎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