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努阿圖的意思、瓦努阿圖的詳細解釋
瓦努阿圖的解釋
大洋洲島國。在太平洋西南部。面積119萬平方千米。人口1684萬(1995年)。首都維拉港,大部分為火山島,屬熱帶海洋性氣候。農業國,主産椰子、可可、香蕉、咖啡等。
詞語分解
- 瓦的解釋 瓦 ǎ 用陶土燒成的:瓦罐。瓦器。瓦釜雷鳴(喻無德無才的人占據高位,煊赫一時)。 〔瓦特〕電的功率單位。簡稱“瓦”。 用陶土燒成的覆蓋房頂的東西:瓦當(乶 )(即瓦筒之頭)。瓦匠。 瓦 à 蓋瓦:這
- 圖的解釋 圖 (圖) ú 用繪畫表現出來的形象:圖畫。圖案。圖譜。圖鑒。 指地圖:《亞洲略圖》。圖窮匕見。 畫:畫影圖形。 計謀,計劃:宏圖(亦作“弘圖”、“鴻圖”)。良圖。 謀取,希望得到:圖謀。圖利。企圖。
專業解析
瓦努阿圖(Vanuatu)是漢語中對外國專有名詞的音譯詞彙,指代南太平洋地區的獨立主權國家。根據語言規範及權威地理資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詞彙釋義
-
詞性屬性
名詞,屬音譯外來詞,無實際漢語字面意義,發音為/wǎ nǔ ā tú/,對應英語原詞"Vanuatu"。
-
地理實體指代
特指位于西南太平洋的群島國家,國土由83個火山島和珊瑚島組成,首都為維拉港,官方語言包括比斯拉馬語、英語和法語。
二、詞源考據
該譯名源自當地語言:"Vanua"(土地)與"Tu"(獨立)的組合,意為"永屬之地"。中文譯名經中國地名委員會審定,符合《外語地名漢字譯寫導則》規範,與"瓦努阿圖駐華大使館"等官方表述一緻。
三、延伸語義
在漢語語境中,該詞可引申為:
- 旅遊符號:代表熱帶海島旅遊資源,如被《孤獨星球》列為全球十大生态旅行地;
- 文化象征:指代擁有"沙畫""納戈爾跳水儀式"等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原住民文化體系。
引用來源
-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瓦努阿圖國家概況》
- 世界銀行《瓦努阿圖經濟數據報告》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網絡擴展解釋
“瓦努阿圖”是南太平洋島國瓦努阿圖共和國的簡稱,其含義和文化背景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詞源與國名含義
- 語言來源:名稱源自當地比斯拉馬語(Bislama),由“Vanua”(意為“土地”)和“Tu”(意為“站立/永遠屬于”)組合而成,整體含義為“土地永遠屬于我們”。
- 曆史背景:這一名稱反映了瓦努阿圖人民在1980年獨立時對殖民時期土地被侵占的抗議,以及對傳統土地所有權的強調。
二、地理與自然特征
- 地理位置:位于南太平洋美拉尼西亞群島,由83個火山島組成(其中68個有人居住),陸地面積約1.22萬平方公裡,最大島嶼為桑托島。
- 氣候與生态:屬熱帶海洋性氣候,年均溫25℃左右。擁有豐富的熱帶雨林、火山景觀和珊瑚礁,海水清澈,被列為“世界十大最適宜旅遊地區”。
三、曆史與文化特色
-
曆史脈絡
- 公元前3000年已有原住民定居,1606年被西班牙探險家發現,1906年成為英法共管地,1980年7月30日獨立。
- 獨立運動以恢複傳統習俗為核心,酋長制度在民族融合中起到關鍵作用。
-
文化符號
- 酋長制度:全國酋長理事會參與國家決策,酋長是傳統習俗的唯一權威,國徽中的“豬牙”象征酋長權力。
- 獨特習俗:如“死亡跳”節(蹦極起源)、母系與父系并行的社會規則,以及以豬牙象征財富的傳統。
四、社會與經濟
- 人口與宗教:總人口約32萬(2023年),90%為瓦努阿圖人,主要信仰基督教。
- 經濟結構:以農業為主,主産椰子、可可、香蕉等;旅遊業為重要收入來源。
五、國際地位
- 首都維拉港是太平洋島國論壇等區域組織成員,官方語言包括英語、法語和比斯拉馬語,貨币為瓦圖(VUV)。
如需進一步了解其移民政策或旅遊特色,中的擴展信息。
别人正在浏覽...
表面積刬剃塵夢陳人蹰踟大柄打樁機帝德短檝堵塞漏卮餓殍馮铗蜂蜜分手凫趨雀躍黼帟高爾夫球共侶鈎觡勾批逛逸關曆關期蘅臯猴郎達樹瘓癱虎踞龍蟠火架将扶佳味鲸吞蛇噬京域筋角緊俏盡思極心脍殘刳胎焚夭躐冒領務茫蠻媚态萌起木材蓄積量盤術潑口荞粑喬畫邛竹瘦猴似的水缸算錯肅成台獄調調調風變俗盌脫無頓無何有之鄉向明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