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皇帝慰谕公卿、誡約朝臣的文書。 宋 秦觀 《代謝敕書獎谕表》:“今月日進奏院遞到勑書一道。” 明 葉盛 《水東日記·會奏遣使迎複》:“勑書既下,則惟言報禮,不及迎復。”
“勑書”是古代中國的一種官方文書形式,具體含義如下:
基本釋義
指皇帝用于慰谕公卿或誡約朝臣的文書。這類文書通常具有權威性,用于傳達帝王對臣屬的嘉獎、告誡或行政指令。
字詞考據
使用場景
多用于朝廷内部,如嘉獎功績、申斥過失或頒布重要政令。其性質介于诏書與谕令之間,内容側重對特定官員群體的訓示。
補充說明
需注意可能存在注音錯誤(正确讀音應為chì shū),建議結合《說文解字》《曆代诏令集》等權威文獻進一步考證。
《勑書》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給書稿上批示、批改。它主要形容作者對書稿進行點評和修訂。
《勑書》這個詞由“力”和“頁”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總筆畫是12筆。
《勑書》這個詞最早見于唐代文學家杜牧的《書之二》。在這篇詩中,杜牧用“勑書”來形容書信之間互相批評和修正的行為。
《勑書》的繁體字為「勑書」。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些不同。按照古代的寫法,「勑書」的字形可能會有細微的差别,但整體意思和用法相同。
他拿到老師勑書後,把自己寫的論文進行了修改。
勑稿(批改稿件)、勑詩(修訂詩歌)
批閱、校訂
編寫、創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