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勑書的意思、勑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勑書的解釋

皇帝慰谕公卿、誡約朝臣的文書。 宋 秦觀 《代謝敕書獎谕表》:“今月日進奏院遞到勑書一道。” 明 葉盛 《水東日記·會奏遣使迎複》:“勑書既下,則惟言報禮,不及迎復。”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勑書的詳細釋義

勑書(音同“敕書”),是古代中國帝王诏令文書的一種特殊形式,屬下行公文,主要用于頒布重大政令、封贈官員、賞賜功勳或訓誡臣屬。其名稱由“勑”(同“敕”)與“書”組合而成,“勑”本義為“誡命”“诏令”,引申為帝王自上而下的權威指令。

一、字義與制度特征

  1. 字源解析:

    “勑”為“敕”的異體字,《說文解字》釋:“敕,誡也。從攴(pū,手持器械),束聲。”段玉裁注:“凡官府告誡之文皆曰敕。”其結構體現以權威約束之意,凸顯帝王對臣民的訓示功能。

  2. 文書形制:

    勑書以黃紙書寫,加蓋皇帝玺印(如“敕命之寶”),格式嚴謹。據《唐六典》,唐代敕書分“發日敕”“敕旨”“論事敕書”“敕牒”四類,其中“論事敕書”用于任免官員、封爵授勳,與勑書功能高度重合。

二、曆史應用與功能

  1. 封贈職能:

    勑書是帝王封贈官員的主要載體,如宋代《宋史·職官志》載:“凡文武官封贈、父母妻室,皆給勑命。”明清時期發展為“诰命”“敕命”制度,五品以上授诰命,六品以下授敕命,均屬勑書範疇。

  2. 行政指令:

    用于重大軍事調度或政策頒布,如《舊唐書·太宗本紀》載李世民頒勑書置義倉;明代《大明會典》規定,邊鎮将領調兵需持“勑書”為憑。

三、與“诏書”的區别

勑書與诏書雖同為帝王文書,但存在層級差異:

四、文化影響

勑書制度體現了古代“王言如絲,其出如綸”的皇權象征,其文書格式、用印規範及傳遞流程均被納入曆代《會典》,成為中央集權行政體系的重要環節。明清時期,勑書更與科舉、封贈制度結合,衍生出“敕命夫人”“敕建牌坊”等社會榮譽符號。

注:因“勑”為“敕”的異體字,現代漢語詞典多收錄“敕書”為主詞條,釋義為“皇帝頒給官員的任命或封贈文書”(《漢語大詞典》)。


參考資料(基于權威典籍與制度文獻,暫未提供網絡鍊接):

  1. 許慎《說文解字》、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2. 《唐六典·中書省》
  3. 《宋史·職官志》《大明會典·禮部》
  4. 《舊唐書》《清史稿》相關紀傳

網絡擴展解釋

“勑書”是古代中國的一種官方文書形式,具體含義如下:

  1. 基本釋義
    指皇帝用于慰谕公卿或誡約朝臣的文書。這類文書通常具有權威性,用于傳達帝王對臣屬的嘉獎、告誡或行政指令。

  2. 字詞考據

    • “勑”為“敕”的異體字(讀音應為chì,而非網頁中标注的“lài”),本義為告誡、命令。
    • 與清代章太炎的《訄書》(音qiú,指“被迫說的話”)及“賫書”(指送信行為)含義不同,需注意區分。
  3. 使用場景
    多用于朝廷内部,如嘉獎功績、申斥過失或頒布重要政令。其性質介于诏書與谕令之間,内容側重對特定官員群體的訓示。

補充說明
需注意可能存在注音錯誤(正确讀音應為chì shū),建議結合《說文解字》《曆代诏令集》等權威文獻進一步考證。

别人正在浏覽...

安分守已闇然抱香履鉢拏伯姒殘臘惝惘禅椅誠實齒迹遲眉鈍眼抽噎脆爽大出風頭黨逆登丁敦釋俯沖幹勁規兆寒篁呵手厚膜集成電路幻塵還元大品獲車活理減算狡好椒寝積壑井井有法緊急扣人心弦鬎鬁頭樂于六塵不染六陽茂苑妙樂鳥食泥腿杆蒲密且戰且退黥竄鵲反鸾驚缺政散學折馘施設收悉束緼舉火松暢竦然陶泥貼司銅章吏托事屋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