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贤罚暴的意思、赏贤罚暴的详细解释
赏贤罚暴的解释
犹赏善罚恶。《韩非子·八经》:“故赏贤罚暴,举善之至者也。”
词语分解
- 赏的解释 赏 (賞) ǎ 指地位高的人或长辈给地位低的人或晚辈财物:赏金。赏赐。奖赏。赏罚分明。 因爱好某种东西而观看:赏阅。赏析。赏花。赏月。欣赏。鉴赏。赏心悦目。 认识到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给予重视:赏识
- 暴的解释 暴 à 强大而突然来的,又猛又急的:暴雷。暴病。 * 。暴力。暴涨。暴发。风暴。暴风骤雨(亦喻声势浩大、发展迅猛的群众运动)。 过分急躁的,容易冲击的:脾气暴躁。暴跳如雷。 凶恶残酷的:凶暴。暴虐。暴君
专业解析
“赏贤罚暴”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在于通过明确的奖惩机制来治理国家或管理事务,具体指奖赏贤能之士,惩罚暴虐之徒。以下从汉语词典和典籍的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一、成语构成与字义解析
- 赏 (shǎng): 本义指赐予、奖励有功绩或才能的人。引申为赞扬、赏识。
- 贤 (xián): 指有德行、有才能的人。本义为多才、能干,后特指品德高尚、才能出众者。
- 罚 (fá): 本义指惩治、处分有过错或犯罪的人。引申为警戒、惩戒。
- 暴 (bào): 指凶恶残酷的人或行为。本义为晒,引申为显露、凶恶、欺凌弱小者。
二、成语本义与引申义
- 核心本义: 明确地指奖励贤德有才之人,惩治凶恶残暴之徒。这是一种治国理政或管理团队的基本原则,强调通过公正的赏罚来引导社会风气、维护秩序、激励善行、遏制恶行。
- 引申义/应用范围:
- 治国方略: 是古代法家、儒家等学派都强调的重要治国理念,被视为君主明辨是非、维护正义、稳定统治的关键手段。贤明的君主通过“赏贤”吸引人才、鼓励美德;通过“罚暴”震慑奸邪、保护良善。
- 管理原则: 广泛应用于现代组织管理、团队建设中,指领导者应公正地奖励有贡献、品德好的成员,惩罚或纠正品行不端、危害集体利益的行为,以建立公平、高效的环境。
- 社会公正: 体现了社会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朴素价值观。
三、典籍出处与权威释义
该成语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虽其精确的四字组合形式在先秦最核心典籍中不常以固定词组出现,但其思想内涵在众多重要文献中反复阐述并被后世总结为“赏贤罚暴”:
- 《韩非子·八经》: “赏贤罚暴,举善之至者也;赏暴罚贤,举恶之至者也。” 这是对“赏贤罚暴”思想最直接、最经典的表述之一。韩非子明确指出,奖赏贤能、惩罚暴虐是推行善政的最高表现;反之,奖赏暴虐、惩罚贤能则是助长恶行的极致。《韩非子》作为法家集大成之作,其论述具有极高的思想权威性。
- 《荀子·强国》: “赏贤使能以次之…” 荀子强调治国需按等级次序赏赐贤能、任用能人。虽未直接连用“罚暴”,但其“隆礼重法”思想包含了对不义行为的惩戒,“赏贤”是其积极治理策略的核心一环。荀子作为儒家大师,其观点代表了儒家经世致用的一面。
- 《史记·太史公自序》: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 司马迁指出《春秋》的微言大义在于褒扬贤良、贬斥不肖(包括暴虐者)。这深刻体现了“赏贤罚暴”作为历史评判和道德准则的重要性。
- 权威辞书释义: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将“赏贤罚暴”作为词条收录,释义为“奖赏贤人,惩罚暴虐”。该词典是中国规模最大、最具权威性的汉语语文词典之一。
- 《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虽未单独收录此四字成语,但对“赏罚分明”(与“赏贤罚暴”内涵高度一致)的解释“该赏的赏,该罚的罚,处理清楚明白”,以及“贤”、“暴”的释义,共同构成了理解该成语的基础。该词典是现代汉语规范使用的权威标准。
四、思想内涵与重要性
“赏贤罚暴”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深刻的治国理政哲学和伦理原则:
- 导向作用: 为社会成员树立了明确的行为标杆——向贤者学习,远离暴行。
- 公平基石: 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不可或缺的手段,让付出和德行得到回报,让罪恶受到制裁。
- 秩序保障: 通过威慑(罚暴)和激励(赏贤),有效维护社会秩序和组织稳定。
- 人才兴国: “赏贤”是吸引、留住和激励人才的关键,是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
来源参考:
- 思想内涵与典籍引用:基于《韩非子》(中华书局点校本)、《荀子》(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史记》(中华书局点校本)等经典文献的普遍解读。
- 辞书释义:援引自《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的权威定义。
网络扩展解释
“赏贤罚暴”是一个古代成语,其核心含义为奖励贤能之人、惩治凶暴之徒,体现了对德行与才能的推崇,以及对恶行的坚决抵制。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该成语强调两种对立的社会治理态度:
- 赏贤:对有才德的人给予奖励和重视。
- 罚暴:对凶残暴戾之人进行惩罚和压制。
二、出处与背景
- 文献来源:最早出自《韩非子·八经》,原文为:“故赏贤罚暴,举善之至者也;赏暴罚贤,举恶之至者也。”。
- 思想背景:体现了法家思想中“赏罚分明”的治国理念,主张通过明确的奖惩制度维护社会秩序。
三、结构与用法
- 成语结构:联合式(由“赏贤”与“罚暴”两个动宾短语并列构成)。
- 感情色彩:中性,多用于书面或正式语境。
- 使用场景:常用于描述治国策略、组织管理或社会规范,例如:“治理国家需赏贤罚暴,方能长治久安。”
四、延伸解读
- 与“赏善罚恶”的关系:二者含义相近,但“赏贤”更侧重才能与德行兼备者,“赏善”范围更广,包含一切善行。
- 现代意义:可引申为职场、团队中激励优秀人才、约束不良行为的机制。
五、注意事项
- 例句参考:古籍中多用原句,现代语境下可根据实际场景灵活化用,例如:“企业应建立赏贤罚暴的考核制度。”
- 权威性说明:汉典等工具书均收录此词条,释义与古籍记载一致。
“赏贤罚暴”不仅是历史治世理念的缩影,也可为现代管理提供借鉴。如需进一步了解《韩非子》原文背景,可参考战国法家相关研究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拔毛济世剥怨贝多芬箔头菜脚草略钗梁大洪山代邸氮族倒儠匠得岁风木风驱电击澉浦贯斗孤零零皓霰横冲直撞戋帛简定讲僧家徒壁立及第花解人颐嫉恨机虑竟界津遣挤牙膏俊俏开耳垒壁陈良知良能脔杀没理会处昧心靡敝鸣珂里昵属拍手称快皮韛切盼清细山枇杷射的身根身貌手谕水灵灵庶黎提亲脱骨换胎踠局巍然屹立文火贤妙西安市小报邪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