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善罰惡的意思、賞善罰惡的詳細解釋
賞善罰惡的解釋
[reward the good and punish the wicked] 獎賞好的,懲罰壞的
詳細解釋
謂賞賜善人善事,懲罰惡人惡事。《詩·小雅·瞻彼洛矣序》:“《贍彼洛矣》,刺 幽王 也。思古明王能爵命諸侯,賞善罰惡焉。”《漢書·貢禹傳》:“ 孝文皇帝 時,貴亷絜,賤貪污,賈人贅壻及吏坐贓者皆禁錮不得為吏,賞善罰惡,不阿親戚。”《舊唐書·魏元忠傳》:“ 元忠 乃親附權豪,抑棄寒俊,竟不能賞善罰惡,勉修時政,議者以此少之。” 魯迅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我能在大衆面前,冠冕堂皇地閱看的,是《文昌帝君陰骘文圖說》和《玉曆鈔傳》,都畫着冥冥之中賞善罰惡的故事。”亦作“ 賞善罸否 ”。《隸釋·漢平都相蔣君碑》:“賞善罸否,寬猛協中。”
詞語分解
- 賞的解釋 賞 (賞) ǎ 指地位高的人或長輩給地位低的人或晚輩財物:賞金。賞賜。獎賞。賞罰分明。 因愛好某種東西而觀看:賞閱。賞析。賞花。賞月。欣賞。鑒賞。賞心悅目。 認識到人的才能或作品的價值而給予重視:賞識
- 罰惡的解釋 懲治惡人。《後漢書·百官志五》:“禁姦罰惡,理訟平賊。” 何休 《<公羊傳>序》“志在《春秋》” 唐 徐彥 疏:“《春秋》者,賞善罰惡之書。見善能賞,見惡能罰。” 魯迅 《而已集·答有恒先生》:“民
專業解析
“賞善罰惡”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成語,其核心含義是指對善良、正義的行為給予獎賞,對邪惡、不義的行為進行懲罰,以此彰顯公正、維護社會秩序。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
基本釋義:
- 賞: 獎賞,獎勵。指對有功績或良好行為的人給予物質或精神上的鼓勵。
- 善: 善良,善行。指符合道德規範、有益于他人或社會的行為。
- 罰: 懲罰,處罰。指對有過錯或惡劣行為的人施以制裁。
- 惡: 邪惡,惡行。指違背道德規範、損害他人或社會的行為。
- 整體含義: 獎勵善良的行為,懲罰邪惡的行為。這是社會治理、法律實施以及道德評判中一個根本性的原則,旨在揚善抑惡,維護公平正義。
-
出處與典籍依據:
- 該理念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有體現,是法家、儒家等學派共同推崇的治國理政和社會治理原則。
- 法家典籍: 法家尤其強調“賞罰分明”。例如,《韓非子·有度》中提到:“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 強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賞罰必須公正無私,不論身份高低。
- 儒家典籍: 儒家雖重德治教化,但也認同賞罰作為輔助手段的必要性。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論述天道時,也隱含了“賞善罰惡”的天道觀,認為天會對人世間的善惡做出回應。
-
用法與語境:
- 社會治理: 指國家法律、規章制度的核心功能之一,即通過明确的獎懲機制引導人們向善,遏制惡行。例如:“一個健全的法治社會必然遵循賞善罰惡的基本原則。”
- 道德評判: 用于表達對是非曲直的判斷,認為善行應得到肯定和回報,惡行應受到譴責和制裁。例如:“民間故事中常有神仙下凡,賞善罰惡的情節。”
- 文學藝術: 是許多文學作品(如公案小說、俠義小說)和影視作品的主題,塑造清官、俠客等形象時常用此理念。例如:“這部武俠小說的主旨就是歌頌俠客們替天行道、賞善罰惡的精神。”
- 宗教觀念: 在一些宗教信仰中(如道教、民間信仰),神明或天道也被認為具有賞善罰惡的功能,是因果報應思想的體現。
-
文化内涵與重要性:
- 公正的基石: “賞善罰惡”是社會公平正義最直觀的體現。它明确了行為與後果之間的對應關系,使人們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從而建立起對社會規則的基本信任。
- 秩序的保障: 通過有效的賞罰機制,可以激勵人們遵守社會規範(法律、道德),主動行善,抑制作惡的沖動,從而維護社會的基本秩序和穩定。
- 道德的導向: 它為社會樹立了清晰的價值标杆,告訴人們什麼是值得推崇的(善),什麼是必須反對的(惡),具有強大的道德教化作用。
- 理想的追求: 它代表了人們對一個公平、有序、良善社會的普遍向往和追求,是衡量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
-
現代意義:
在現代社會,“賞善罰惡”的原則依然至關重要:
- 法治建設: 要求法律體系必須公正、透明,真正做到有功必賞、有罪必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社會治理: 不僅依靠法律,也需通過社會信用體系、道德表彰、輿論監督等多種方式,構建多層次、立體化的賞善罰惡機制。
- 公民意識: 鼓勵公民見義勇為、樂于助人(賞善),同時勇于揭露、抵制不法行為和不道德現象(罰惡)。
“賞善罰惡”是一個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蘊含深刻治理智慧和道德理念的成語。它強調通過公正的獎懲來區分善惡、引導行為、維護秩序、彰顯正義,至今仍是構建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核心原則之一。其權威性建立在曆代典籍的論述和社會長期實踐的基礎之上。
網絡擴展解釋
“賞善罰惡”是一個漢語成語,指通過獎賞善行、懲罰惡行來維護社會道德與秩序。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該成語由“賞善”和“罰惡”兩部分組成,意為獎勵善良的人或行為,懲治邪惡的人或行為。其核心在于通過明确的獎懲機制引導社會向善,例如在法律、道德規範中的應用。
2.出處與曆史淵源
- 文獻記載:最早可追溯至《詩經·小雅·瞻彼洛矣序》,其中提到“思古明王能爵命諸侯,賞善罰惡焉”。漢代貢禹的《贖罪》也強調“賞善罰惡,不阿親戚”。
- 文化背景:體現了古代中國對公正治理的追求,強調統治者應公平對待善惡。
3.應用與意義
- 社會治理:用于維護社會秩序,如法律領域懲罰犯罪、保護公民權益。
- 文學與道德:魯迅在《朝花夕拾》中引用此詞,描述民間故事中因果報應的觀念。
- 現代意義:常用于強調制度或政策對善行的激勵和對惡行的約束。
4.結構與用法
- 語法特點:聯合式結構,中性色彩,可作謂語、賓語或定語(如“堅持賞善罰惡的原則”)。
- 近義詞:如“懲惡揚善”“彰善瘅惡”。
示例參考
《雲笈七籤》提到“行善益算,行惡奪算,賞善罰惡,毫分無失”,進一步說明其傳統道德觀中的重要性。
别人正在浏覽...
白摺子飽觑北雁恻焉禅絮沾泥撤差躇峙代勞殿罰鬥牛場獨得之見犯得着方奇公私兩便關壯缪歸類號手喝罵紅區假翮漿飯踐蹂健俠佳聲稽頓金钗客經信九方堙久齡倦困客田魁杓俪走珑玲卵與石鬭密裁迷樂洞拇骈憑肩青徑商品上遐審判庭石榻壽頭模子松醪春素德所存汰棄歎重頽宕推體讬芘無節竹霧沛無與比倫閑料嘴憲治消不得小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