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的一種。即通竹。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木五·竹》:“無節竹出 溱州 ,通心直上,即通竹也。”
“無節竹”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基本含義
指竹子的一個種類,即通竹。其特點是竹竿通直且内部空心,無明顯的竹節分隔。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木五·竹》中記載:“無節竹出溱州,通心直上,即通竹也”,說明該竹産于溱州(今河南地區),形态獨特。
詞源與結構
其他說明
部分網頁提到該詞可能引申為“行為無節制”的比喻義,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主流解釋仍以植物學定義為主。建議在具體語境中優先采用《本草綱目》的記載作為權威依據。
如需進一步了解通竹的生物學特性,可參考植物學相關文獻或《本草綱目》原文。
《無節竹》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竹子中沒有節的部分。
《無節竹》的部首是“竹”,筆畫數為10畫。
《無節竹》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中。在《論語·述而》一篇中,有這樣一句話:“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舍與?”其中的“舍與”一詞,即指的是留下沒有節的竹子。後來這個詞被引申為《無節竹》。
《無節竹》的繁體字為「無節竹」。
在古時候,漢字“無節竹”有着不同的寫法。根據《說文解字》的記載,古代有人将這個詞寫作「無切竹」,也有人将其寫作「無劫竹」。這些不同的寫法在演變過程中逐漸統一為現今的寫法。
1. 這片竹林中,翠綠如玉的無節竹吸引了衆多遊客的目光。
2. 寫字時要有無節竹一樣的堅持,才能取得好的成果。
無節竹籬、無節竹筆、無節竹簡、無節竹席、無節竹排
無節柳、無節楊
有節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