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禽的意思、伤禽的详细解释
伤禽的解释
受过箭伤的鸟。 南朝 宋 鲍照 《东门行》:“伤禽恶弦惊,倦客恶离声。” 唐 刘禹锡 《微之镇武昌中路见寄蓝桥怀旧之作凄然继和兼寄安平》诗:“宿草恨长在,伤禽飞尚迟。”参见“ 伤弓之鸟 ”。
词语分解
- 伤的解释 伤 (傷) ā 受损坏的地方:工伤。伤痕。 损害:伤了筋骨。伤脑筋。伤神。劳民伤财。 因某种致病因素而得病:伤风。伤寒。 因过度而感到厌烦:伤食。 妨碍:无伤大体。 悲哀:悲伤。哀伤。神伤。感伤。伤悼
- 禽的解释 禽 í 鸟、兽的总称:五禽戏。 特指鸟类:家禽。飞禽走兽。 古通“擒”:“不禽二毛。” 姓。 笔画数:; 部首:忄;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伤禽”是一个具有文学色彩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以从字面拆解和典故运用两方面来理解:
-
字面本义:
- 伤: 指受伤、损伤。
- 禽: 在古代汉语中,“禽”既可泛指鸟类,也可指代鸟兽的总称(“禽”在古代有“擒获”之意,引申为被捕获的鸟兽)。
- 合义: 因此,“伤禽”最直接的意思就是受伤的鸟或受伤的鸟兽。它描绘的是一种因外力(如箭矢、网罗、天敌攻击等)而受到伤害、失去自由或行动能力的飞禽形象。
-
典故与引申义(核心含义):
- “伤禽”一词最著名的出处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一诗中的名句:“伤禽畏弦响”。
- 这个典故源自更古老的智慧,常被用来比喻受过惊吓或伤害的人,心有余悸,对类似的事物或情境会格外敏感和恐惧。就像一只曾被弓箭射伤过的鸟,即使再次听到弓弦拉响的声音(即使箭尚未射出),也会惊恐万分,立即飞逃。
- 因此,“伤禽”超越了其字面指代受伤鸟类的含义,成为了一个具有深刻心理寓意的文学意象和典故,象征着:
- 惊弓之鸟: 形容人因曾遭受打击或惊吓,而变得异常胆小、疑惧。
- 心有余悸: 过去的创伤留下的恐惧阴影持续存在。
- 创伤后应激: 对特定刺激(如同弓弦声)产生过度反应。
“伤禽”一词,其基本含义指受伤的鸟类或鸟兽。但在文学和典故运用中,它更核心、更常用的含义是指代“惊弓之鸟”的意象,用以比喻因曾受伤害而心怀恐惧、对类似事物极度敏感的人或状态。这个典故生动地描绘了心理创伤的后遗效应。
参考来源:
- 杜甫《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诗句“伤禽畏弦响”。(可参考权威杜诗注本,如中华书局版《杜诗详注》
- “惊弓之鸟”成语的典故来源(虽非直接出自“伤禽”,但意象相通)。此典故最早见于《战国策·楚策四》,更精炼的表述则出自《晋书·王鉴传》:“黩武之众易动,惊弓之鸟难安。”(可参考中华书局点校本《战国策》或《晋书》
- 古代汉语中“禽”字的含义演变。(可参考《说文解字》对“禽”的解释:“禽,走兽总名”,或《尔雅·释鸟》:“二足而羽谓之禽”,以及王力《古代汉语》等著作对词义演变的论述
网络扩展解释
“伤禽”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shāng qín,其核心含义指受过箭伤的鸟。以下是详细解析:
基本释义
- 字面意义:由“伤”(损害)和“禽”(鸟类)组成,字面指被弓箭所伤的鸟类。
- 引申义:比喻曾遭受打击、心有余悸的人或事物,类似“惊弓之鸟”的用法。
文献与用法
-
诗词引用
南朝宋鲍照《东门行》中“伤禽恶弦惊,倦客恶离声”,以伤禽对弓弦声的恐惧,暗喻人经历创伤后的敏感心理。
-
历史用例
唐代刘禹锡诗句“宿草恨长在,伤禽飞尚迟”,通过伤禽的迟缓飞行,表达对过往伤痛的难以释怀。
注意区分
- 部分低权威性网页(如)提到“比喻伤害无辜”,但根据高权威来源(汉典、知网百科等),此说法缺乏文献支撑,可能为误读。
关联词
- 近义词:惊弓之鸟、心有余悸
- 反义词:初生牛犊(无畏状态)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考证来源,可参考汉典、知网百科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鹌鹑餶飿儿八方呼应惭汗层波重规迭矩虫邪打主意蠹藂锋焰覆国傅予膏唇拭舌骨粉顾看国格黄盖花嘴悔懊火山岛佳美翦弱椒台架屋迭床忣忣静侣金玦衣厖妓衣开濬快志来至历服马复令盲目昧揥凝淡抛砖引玉被绣昼行庀役前车之鉴青荃青堂瓦舍齐心涤虑劝阻缺短如日方中三元白法森棱伤毁折损世禅贪利忘义田婆罗妥靠瓦碎巫尪武蜼详议先系小合唱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