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船與槳。泛指舟船。《文選·潘嶽<西征賦>》:“傷桴檝之褊小,撮舟中而掬指。” 李周翰 注:“桴,舟也;楫,棹也。”
“桴檝”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由“桴”和“檝”兩個單字組成,具體含義如下:
桴(fú)
原指用竹木編成的小型筏子,如《論語·公冶長》中“乘桴浮于海”。也可指鼓槌,如《韓非子·功名》中“至治之國,若桴應鼓”。
檝(jí)
同“楫”,意為船槳,如《詩經·衛風·竹竿》中“淇水滺滺,桧楫松舟”。古代文獻中多指劃船工具。
“桴檝”合稱時,通常代指水上交通工具,即筏子與船槳的組合,象征渡水或遠行的工具。例如:
在古文中,“桴檝”常被賦予象征意義:
該詞已不常用于現代漢語,多出現在古籍研究或文學創作中。若需使用,建議結合具體語境,或替換為更易懂的詞彙(如“舟楫”“船槳”)。
如果需要更精準的解讀,可提供原文段落以進一步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