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規。《陳書·高祖紀下》:“ 虞 官 夏 禮,豈曰同科; 殷 樸 周 文,固無恆格。”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科場三·兩中鄉試》:“﹝ 唐亮 ﹞以潛邸恩,陞 寧國府 同知,賜鈔币以歸。其父子履歷亦大異恆格矣。”
“恒格”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細微差異,但核心解釋如下:
“恒格”指常規、固定的規則或模式,強調某種長期不變的标準或規範。該詞多見于古籍,如《陳書·高祖紀下》中“殷樸周文,固無恒格”,意為商周時期的制度沒有固定不變的常規。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補充了“恒格”的引申義,認為其可表示“始終如一的立場或态度”。例如形容某人堅守原則時,可用“恒格”強調其堅定性。但這一用法在古籍中未見直接對應,可能是現代語境下的擴展。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陳書》《野獲編》等原始文獻,或參考權威漢語詞典(如《漢語大詞典》)的詳細條目。
恒格是一個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漢字詞語。它是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心字旁(⺗),右邊是青字旁(⺣)。根據筆畫的計算,恒格共有11畫。
恒格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經典文獻《論語》中。恒原本的意思是“長久”、“永遠”,而格則指“合理”、“秩序”。恒格這個詞的意思是指“長久且合理的秩序”、“永恒的規律”。
此外,在繁體字中,恒格的寫法為「恒檉」。檉的意思是指一種香木,它象征着品質高尚和永恒。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恒格詞的寫法是稍微有所不同的。它的形态類似于心旁(⺗)上面加一個雙豎的“而”字部,而不是現在的心字旁(⺗)。
例如,恒格在古代的寫法為「戊爾冒」。這種寫法強調了恒格所代表的意義——長久不變的秩序和規律。
例句:人生的美好在于追求恒格的自律。
衍生自恒格的一些詞彙有:“恒心”、“恒久”、“恒常”,它們都表示長久不變、持久、永恒的含義。
近義詞包括:“不變”、“永遠”,它們強調了長時間内某種狀态或特性的保持。
反義詞則包括:“變化”、“瞬間”,它們表示事物狀态的改變或持續時間很短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