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君的政令。《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中行寅 为下卿,而干上令,擅作刑器,以为国法,是法姦也。”《国语·齐语》:“ 桓公 又问焉,曰:‘於子之乡,有不慈孝父母……不用上令者?有则以告。’”《管子·立政》:“私议自贵之説胜,则上令不行。”
“上令”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国君或上级发布的政令,常见于古代文献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中行寅为下卿,而干上令,擅作刑器,以为国法,是法姦也。”
此处“上令”指国君的政令,中行寅作为下卿却违抗上级命令。
《国语·齐语》:
齐桓公询问乡里是否有“不用上令者”,强调政令的执行力。
《管子·立政》:
“私议自贵之说胜,则上令不行。”
说明若民间私议盛行,政令便难以推行。
“上令”是古代政治术语,体现统治阶层的权威性指令,需结合历史文献理解其具体应用。如需进一步探究,可查阅《左传》《管子》等典籍原文。
《上令》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意思是上级发布的命令或指示。它是一个常见的汉语词汇,常常用于表达上级向下级所发布的命令或指令。
《上令》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一”和“口”。其中,“一”是上横,也可称为“横”部首,表示一个横的笔画。而“口”是右边封闭的口形,表示一个封闭的口的形状。
根据汉字书写规则,拆分出的部首可作为汉字的读音和一些相关字义的暗示。
《上令》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在古代,官府或上级领导常常通过发布公告、制定法令等方式向下级发布指令。这些指令就被称为“上令”。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和简体字一样。
在古时候,汉字的书写形式与现代有所不同。关于《上令》的古代写法,由于篇幅限制,我们仅以一种常见的古代写法为例:“上令”。
1. 上级领导发布了一项重要的上令,要求全体员工加班加点,确保项目及时完成。
2. 接到上令后,下级立即行动,迅速完成了任务。
1. 上级令人:指上级领导给下级的命令或指示。
2. 令人屏气:形容极其惊奇或恐惧,使人忘记呼吸。
3. 严令禁止:强烈禁止,不允许或不准做某事。
1. 上命:意思与《上令》相近,都表示由上级发布的命令。
2. 上谕:指上级官员发布的特别命令。
下令:与《上令》相反,指下级向上级发布命令或指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