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ncient helmet] 古代作戰的盔
亦作“ 兜牟 ”。1.古代戰士戴的頭盔。 秦 漢 以前稱冑,後叫兜鍪。《東觀漢記·馬武傳》:“﹝ 武 ﹞身被兜鍪鎧甲,持戟奔擊。”《新五代史·雜傳·李金全》:“ 晏球 攻 王都 于 中山 , 都 遣善射者登城射 晏球 ,中兜牟。” 宋 洪邁 《夷堅丙志·牛疫鬼》:“﹝牧童﹞見壯夫數百輩,皆被五花甲,著紅兜鍪,突而入。” 清 趙翼 《孫介眉招食鲢魚頭羹》詩:“鰱魚之美乃在頭,頭大於身如兜鍪。” 魯迅 《墳·文化偏至論》:“雖兜牟深隱其面,威武若不可陵。”
(2).比喻士兵。 宋 辛棄疾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詞:“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
“兜鍪”(dōu móu)是古代戰士佩戴的頭盔,具有重要曆史和文化意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兜鍪”指古代作戰時保護頭部的金屬護具,秦漢前稱“胄”,戰國後逐漸改稱“兜鍪”。其設計不僅覆蓋頭部,還延伸至頸部、喉部、部分面部及肩部,屬于綜合性防護裝備。
“鍪”單獨使用時,亦可指代古代炊具(類似鍋),但“兜鍪”一詞專指頭盔。部分詩詞中會以“兜鍪”比喻山形或器物輪廓,如“山似兜鍪雲似巾”。
如需查看具體文獻或文物圖例,可參考《東周列國志》《夷堅丙志》等古籍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