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沙鼠的意思、沙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沙鼠的解釋

哺乳動物。體細長,毛灰色,鼻尖淡紅色,上下唇和眼圏白色,眼大而突出。主要吃植物的莖葉,能傳染鼠疫。穴居在疏松的土壤中,故稱。也叫黃鼠。 唐 李益 《登夏州城觀行人賦得六州胡兒歌》:“六州胡兒六蕃語,十歲騎羊逐沙鼠。” 明 楊慎 《藝林伐山·沙鼠》:“沙鼠,今之黃鼠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沙鼠是齧齒目倉鼠科下的一類穴居小型哺乳動物,主要分布于幹旱的沙漠、荒漠及草原地區。其核心釋義及特征如下:


一、漢語詞典釋義

  1. 基本定義

    沙鼠指一類適應幹旱環境的齧齒動物,體形較小,尾長且覆毛,後肢發達善跳躍,以植物種子、根莖為食。《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定義為:“哺乳動物,外形似鼠,尾長,生活在沙漠或草原地區,穴居,吃植物。”

  2. 詞源與命名

    “沙”體現其栖息于沙質環境,“鼠”源于其外形特征。古稱“黃鼠”,《本草綱目》載:“黃鼠,晴暖則出坐穴口,見人則交其前足,拱而如揖。”


二、生物學特征

  1. 形态結構

    • 體型:體長10-18厘米,尾長與體長相近,尾端具毛簇,用于平衡跳躍。
    • 四肢:後肢長于前肢,趾端有硬毛,防止陷入沙地。
    • 牙齒:門齒鋒利,可啃食堅硬種子;頰齒具齒嵴適應研磨植物。
  2. 行為習性

    • 穴居性:挖掘深達數米的多通道洞穴,兼具居住、儲糧、避暑功能。
    • 儲食行為:秋季大量收集種子儲于洞倉,維持旱季生存。
    • 避高溫:晝伏夜出(夜行性),夏季高溫時進入夏眠狀态。

三、生态作用與文化關聯

  1. 生态價值

    沙鼠通過啃食植物調節荒漠植被密度,其洞穴為蜥蜴、昆蟲提供微生境,排洩物促進土壤養分循環。同時,它們是荒漠狐、猛禽的重要食物來源。

  2. 文化意象

    在西北民間文學中,沙鼠因儲糧習性被喻為“沙漠糧商”;蒙古族傳說視其挖掘行為為“大地脈動的象征”。


四、典型分布與代表物種

物種 分布區域 特征
大沙鼠 中亞、中國西北 群居,洞群占地可達百平方米
柽柳沙鼠 新疆塔克拉瑪幹沙漠 依賴柽柳灌叢,耐極端幹旱
利比亞沙鼠 北非撒哈拉沙漠 可終身不飲水,靠代謝水生存

參考資料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016.
  2. 李時珍.《本草綱目·獸部》. 明代萬曆刻本.
  3. 趙爾宓等.《中國動物志·齧齒目》. 科學出版社, 2000.
  4. Smith, A.T.《世界齧齒動物生态學》.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9.

網絡擴展解釋

沙鼠是一種哺乳動物,屬于倉鼠科沙鼠亞科,其解釋可從多個角度展開:

  1. 基本特征 體長15-20厘米,毛色以灰色為主,鼻尖呈淡紅色,眼周及唇部有明顯白色區域,眼睛大而突出。主要栖息在疏松沙質土壤中,以植物莖葉為食,具有穴居習性,因此得名。

  2. 分布與分類 全球共有15屬約110個物種,廣泛分布于非洲、印度、亞洲其他地區及歐洲的荒漠、草原、戈壁等幹旱環境。

  3. 與人類的關系 作為鼠疫杆菌的潛在攜帶者,可能傳播鼠疫。在文學中偶被引用,如唐代李益詩句"十歲騎羊逐沙鼠"體現其地域文化關聯性。

  4. 别稱與比喻義 别稱"黃鼠",部分地區方言中也被稱為"沙土鼠"。成語中引申為"心機深沉之人",取其沙漠生存中表現出的機敏特性。

該詞存在生物學定義與文化隱喻雙重含義,具體語境需結合使用場景判斷。如需更詳細物種分類或疾病傳播機制,建議查閱動物學專業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白華華卑爾根悲激滮澗表面張力不獲命殘兵敗将寸簡大幻疊嶂層巒地符丁甯洞獠樊樓風信鷄更衣室公物溝沿怪怖國甥孤屠害勝黑質昏暗惑疾江翻海倒兼弱攻昧籍名京八寸迥逝鸠拙九佐玦佩考課法可望而 不可即廉寸涼薯兩政邏哨漂激清最侵殺求全之毀篩羅生靈塗炭乘輿申衍十三樓時獻水攻水雲舟恕直誦呪算館宿水餐風田車鐵環土地堂小将小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