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山膚的意思、山膚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山膚的解釋

(1).即石耳。體呈扁平圓形,固着于石面,多産于懸崖石壁上,可供食用和藥用。 漢 枚乘 《七發》:“肥狗之和,冒以山膚。” 宋 梅堯臣 《送王屋知縣孫秘丞》詩:“山膚有時得虞獵,不比彘肉烹連毛。” 清 方以智 《通雅·飲食》:“或曰,山膚,石耳之類。”

(2).指山産的美味食品。參見“ 山膚水豢 ”。

(3).山的表層。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粵西遊日記二》:“從其内穿隙透竅,多有旁穴,上引天光,外逗雲影,知其東透山膚甚薄,第穴小竇懸,不容人跡,漫為出入耳。” 清 汪洪度 《黃山領要錄·黃山》:“山膚剝盡,而骨僅存。” 郭沫若 《井岡山巡禮》詩:“樹下每每無寸草,山膚隻剩赤條條。”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山膚"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古雅的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1. 石耳(一種地衣類植物): 這是"山膚"最核心的含義。指生長在山中岩石上的一種地衣類植物,外形似木耳,可供食用。此義項源自古代典籍。

    • 來源依據:
      • 《漢語大詞典》:明确将"山膚"解釋為"石耳"。這是目前規模最大的漢語語文詞典,具有極高的權威性。
      • 《禮記·内則》注疏:在《禮記·内則》篇中記載了古代君王的膳食"淳熬"、"淳毋"等,漢代經學家鄭玄在注釋中提到這些美食時,有"陸産之物而加陸,謂山膚、水豢之屬"之語(大意是陸地産的美味再加上陸地的做法,指的是山膚、水豢之類)。後世學者(如宋代衛湜《禮記集說》)在解釋鄭玄的"山膚"時,多認為指的是"石耳"。, ,
  2. 代指山珍美味: 由"石耳"這種具體的山野珍品引申開來,"山膚"有時也用來泛指山中出産的各種美味佳肴,常與"水豢"(水中養殖的美味,如魚鼈)對舉,泛指山珍海味。

    • 來源依據:
      • 《禮記·内則》鄭玄注:如前所述,鄭玄将"山膚"與"水豢"并提,本身就帶有泛指山珍美味的意味。
      • 後世文學應用:如宋代歐陽修在《送慧勤歸餘杭》詩中寫道:"越俗僭宮室,傾赀事雕牆。佛屋尤其侈,眈眈拟侯王... 山膚與海豢,一飽百味償。" 這裡的"山膚"即與"海豢"(海味)相對,泛指山珍。,

“山膚”一詞,本義指生長于山石上的食用地衣——石耳,此解見于權威辭書《漢語大詞典》。其詞源可追溯至漢代鄭玄對《禮記·内則》的注解,雖鄭注原文未明指石耳,但後世經學家(如宋人衛湜)多持此解。由此本義引申,“山膚”亦常與“水豢”或“海豢”對舉,泛指山中出産的珍馐美味,如宋代文豪歐陽修詩作中即有此用法。, , ,

網絡擴展解釋

“山膚”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三種釋義:

  1. 指石耳
    石耳是一種生長在懸崖石壁上的地衣類植物,呈扁平圓形,可食用或藥用。例如漢枚乘《七發》中提到的“冒以山膚”即指此物。

  2. 泛指山産的美味食品
    常與“水豢”(水産美味)并稱為“山膚水豢”,代指山珍海味。宋代陳造的詩句“水豢山膚自土宜”便體現了這一用法。

  3. 山的表層
    此釋義較為少見,多用于文學描述,指山體表面的土壤或植被層。


補充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

挨挨拶拶白獸鮑肆跋陟表決避次不公猜燈腸斷成和重九譯哒哒大兒大真得寸得尺砥砨頂門煩籠諷書腐衣感洞圪吵共首狗吠非主構火瓜田之嫌裹從薅馬話資華族溷濁江山好改,本性難移解吸肌劈理解濟增控持口辯撂手列民蛎黃賃保靈觀靈祚臝裎珉珣逆施配衣瓶錫被繡之犧欠缺任算設戎失統壽日順産書帷統貨托養維星無題(相見時難别亦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