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即石耳。體呈扁平圓形,固着于石面,多産于懸崖石壁上,可供食用和藥用。 漢 枚乘 《七發》:“肥狗之和,冒以山膚。” 宋 梅堯臣 《送王屋知縣孫秘丞》詩:“山膚有時得虞獵,不比彘肉烹連毛。” 清 方以智 《通雅·飲食》:“或曰,山膚,石耳之類。”
(2).指山産的美味食品。參見“ 山膚水豢 ”。
(3).山的表層。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粵西遊日記二》:“從其内穿隙透竅,多有旁穴,上引天光,外逗雲影,知其東透山膚甚薄,第穴小竇懸,不容人跡,漫為出入耳。” 清 汪洪度 《黃山領要錄·黃山》:“山膚剝盡,而骨僅存。” 郭沫若 《井岡山巡禮》詩:“樹下每每無寸草,山膚隻剩赤條條。”
“山膚”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三種釋義:
指石耳
石耳是一種生長在懸崖石壁上的地衣類植物,呈扁平圓形,可食用或藥用。例如漢枚乘《七發》中提到的“冒以山膚”即指此物。
泛指山産的美味食品
常與“水豢”(水産美味)并稱為“山膚水豢”,代指山珍海味。宋代陳造的詩句“水豢山膚自土宜”便體現了這一用法。
山的表層
此釋義較為少見,多用于文學描述,指山體表面的土壤或植被層。
《山膚》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意思是山脈的皮膚。簡單來說,它可以理解為山脈的表面、外觀或質感。
《山膚》的第一個字是“山”,它的部首是“山”字旁,表示和山有關的字。它的五筆輸入法編碼是11,總共有三個筆畫,按照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的順序書寫,結構簡單明了。
《山膚》的第二個字是“膚”,它的部首是“肉”字旁,表示和肉有關的字。它的五筆輸入法編碼是1325134,總共有六個筆畫,按照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的順序書寫,結構稍微複雜一些。
《山膚》是漢語詞彙,屬于中國文字的一部分。它的音義原始來源可能不太确切,因為山脈并沒有真正的皮膚。這個詞可能是通過比喻而來,用來形容山脈宛如大自然的皮膚一樣,給人一種質樸而粗犷的感覺。
在繁體字中,《山膚》的寫法基本上保持不變,隻是字形更加複雜,筆劃數有所增加。例如,“山”字的筆劃數會增加到5劃,而“膚”字的筆劃數則會增加到7劃。
根據曆史記載,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相對于現在使用的簡化字,古代的《山膚》字可能會更加繁複,筆劃的書寫順序也略有不同。
由于曆史演變,漢字的寫法經曆了許多變革和規範化的過程。通過對古代文獻的研究,我們可以了解到古代漢字的形态和結構,從而更好地理解我們現在使用的漢字。
例句:
1. 這座山膚如鮮花般絢麗多彩。
2. 他從山膚上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美麗。
組詞:
1. 山脈、山河、山水、山川。
2. 皮膚、人膚、臉膚、手膚。
近義詞:
1. 山紋、山皮、山體。
2. 山貌、山形、山勢。
反義詞:
平地、山谷、山坡、平原。
《山膚》這個詞意味着山脈的皮膚,在漢字中,山和膚是兩個不同的字,在組合成《山膚》時形成了新的詞語。它的來源于山脈的外觀與質感,用于比喻山脈的特征。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但都能傳達出相同的意思。同時,《山膚》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新的詞語,也存在着一些近義詞和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