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蛎黃的意思、蛎黃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蛎黃的解釋

腌制的牡蛎肉。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介二·牡蛎》:“ 南海 人以其蠣房砌牆,燒灰粉壁;食其肉,謂之蠣黃。” 清 李調元 《南越筆記·蠔》:“生食曰蠔白,醃之曰蠣黃,味皆美。”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蛎黃”是漢語中對牡蛎肉的特定稱呼,其含義和文化背景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詞義

蛎黃指牡蛎的肉,既可指新鮮生食的牡蛎肉(如“蚝白”),也可特指經過腌制的牡蛎肉。這一名稱最早見于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其中記載:“南海人食其肉,謂之蛎黃”。

二、名稱來源

三、用途與文化關聯

  1. 食用價值
    蛎黃以鮮味著稱,《隨息居飲食譜》記載其能“補五髒調中,活血充肌”,常用于炸制等烹饪方式。
  2. 藥用價值
    牡蛎殼在中醫中被制成藥材“牡蛎”,具有安神功效,而蛎黃本身也被視為滋補食材。
  3. 地域特色
    沿海地區常以牡蛎殼砌牆、燒灰粉壁,形成獨特的建築文化。

四、現代延伸

現代語境中,“蛎黃”有時與“生蚝”“鮮蚵”等名稱混用,但嚴格來說更強調加工後的形态。在餐飲領域,蛎黃菜肴需注意火候控制,以保持肉質鮮嫩。

提示:如需了解蛎黃的具體烹饪方法或藥用配伍,建議查閱《本草綱目》《隨息居飲食譜》等典籍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蛎黃》的意思

《蛎黃》這個詞是指蛎黃色,即蛎黃的顔色。蛎黃色是一種淺黃色,略帶綠或灰的色調,類似于蛎殼的顔色。

拆分部首和筆畫

《蛎黃》的部首是蟲字底部的黃字旁。

《蛎黃》一共有12個筆畫。

來源

《蛎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文化。蛎黃是一種珍貴的天然色料,在古代被廣泛用來着色繪畫、制作器皿等。

繁體

《蛎黃》的繁體字為「蠣黃」。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蛎黃的「蛎」字通常是使用「蟲」字底部的黃字旁作為部首,上面加上另外一個形體類似的字形,表示其特殊含義。

「黃」字古代寫法為「㐬」。

例句

1. 這幅畫的基調是蛎黃色,給人一種沉靜而祥和的感覺。

2. 她穿着一襲蛎黃色的旗袍,顯得格外優雅。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蛎黃色、蛎黃石、蛎黃泥、蛎黃宴。

近義詞:淡黃色、明黃色、淺黃色。

反義詞:墨黑、雪白、深紅。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