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名不正,言不順的意思、名不正,言不順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名不正,言不順的解釋

謂名分不正或名與實不相符,話就不順理。《論語·子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朱熹 集注引 楊時 曰:“名不當其實,則言不順。”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二:“今天下之書院祠祀,十之八6*九皆守之以僧,名不正,言不順,莫此為甚。”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名不正,言不順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名不正,言不順”出自《論語·子路》,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觀點,其核心含義為:名分或名義不恰當,言語就缺乏合理依據,進而導緻行動難以成功。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出處與原文


二、核心含義

  1. 名分與名義的重要性
    “名”指身份、地位或事物的正當性。若名分不正(如職位不符、行為缺乏正當理由),則言論難以被信服。
  2. 邏輯遞進關系
    孔子通過“名→言→事→禮樂→刑罰→民生”的鍊條,強調名分是治理國家和社會的基礎,一旦基礎動搖,後續環節皆受影響。

三、應用與影響


四、示例

《廣陽雜記》中提到,清代許多寺院由僧人管理書院,被認為“名不正,言不順”,因僧人身份與教育職責不符。這體現了名實不符導緻的合理性缺失。


這一成語不僅關乎語言邏輯,更揭示了社會秩序與行為合法性的深層關聯,至今仍具現實意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名不正,言不順

《名不正,言不順》是一句中文成語,意思是指若事物的名稱與實際不符合,那麼說話就不順暢。這句成語通過名稱不準确來暗示相應的實質也不正确。

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名(míng)和言(yán)。其中“名”是一個獨立的部首,表示“名稱”,“言”是一個獨立的部首,表示“說話、話語”。

這個詞的筆畫是:名有4畫,言有7畫。

這個成語最早來源于《左傳·莊公二十五年》:“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它強調了一個人、一件事物的名稱必須準确,不準确的名稱會導緻言語不順暢,最終影響到事物的實現。

在繁體字中,“名不正,言不順”中的“順”字使用了繁體字的寫法。

在古時候,這個成語的漢字寫作:“名不正,言不順”。

以下是一個例句:
這個産品的名稱與實際功能不符,名不正,言不順。

以下是一些與“名不正,言不順”相關的詞語:

組詞:名正言順、名正言立、名副其實、言簡意赅。

近義詞:不符實情。

反義詞:名副其實。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