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旗幟懸空隨風飄蕩。喻心神不定。 南朝 齊 謝朓 《後齋回望》詩:“ 鞏 洛 常睠然,搖心似縣斾。”參見“ 縣旌 ”。
“縣斾”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典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縣斾”指旗幟懸空隨風飄蕩的狀态。其中“縣”通“懸”,意為懸挂;“斾”(pèi)指古代旗幟末端形如燕尾的垂飾。兩字合稱,字面描述旗幟飄揚的景象()。
比喻引申
該詞常被用來比喻心神不定、思緒搖曳的狀态。例如南朝詩人謝朓在《後齋回望》中寫道:“鞏洛常睠然,搖心似縣斾”,以旗幟的飄蕩暗喻内心的不安定()。
該詞現代已極少使用,僅見于古籍或文學研究。如需深入考證,建議結合《說文解字》《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或查閱謝朓詩集的權威注釋。
《縣斾》是一個古代漢字,它的意思是指古代地方政府中的官員所佩戴的儀仗、禮器。
《縣斾》包含兩個部首,分别是“⺆”和“工”。它的總筆畫數為8畫。
《縣斾》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封建社會。在古代,縣斾是地方官員的儀仗之一,代表着權力和地位。在繁體字中,它的字形和簡體字略有不同,分别為「縣斾」。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一定的變化。《縣斾》在古時候的寫法為「縣斾」,繁體字形更加複雜。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的演變使得現代漢字的寫法更加簡化。
1. 官員們懷着敬畏之心,佩戴着縣斾處理政務。
2. 大臣手持縣斾,高舉過境,表示對地方官員的尊重。
1. 縣衙:古代地方政府所在地。
2. 斾旗:代表着地方官員身份和權力的旗幟。
3. 縣令:地方官員的稱謂,負責管理縣政務。
近義詞:旗幡、儀仗
反義詞:平民、庶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