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披甲的戰士。泛指士兵。《左傳·闵公二年》:“ 齊侯 使 公子無虧 帥車三百乘、甲士三千人以戍 曹 。”《後漢書·皇甫規傳》:“郡将知 規 有兵略,乃命為功曹,使率甲士八百,與 羌 交戰,斬首數級,賊遂退卻。”《三國演義》第三回:“公必欲去,我等引甲士護從,以防不測。” 魯迅 《故事新編·采薇》:“一面是走上四個甲士來,恭敬的向 伯夷 和 叔齊 立正、舉手,之後就兩個挾一個,開正步向路旁走過去。”
“甲士”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色彩的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細微差異,但核心指代披甲的戰士或士兵。以下是詳細解釋:
“甲士”原指古代披戴铠甲(甲胄)的士兵,強調其裝備的防護性。隨着詞義演變,逐漸擴展為軍隊中勇猛的戰士或武将的代稱,象征戰鬥力與軍事素養。
“甲士”一詞從具體的披甲士兵,發展為象征勇武精神的詞彙,既承載古代軍事文化,也適用于現代對堅毅品質的贊譽。如需更深入的曆史考證,可參考《左傳》《後漢書》等文獻。
甲士是一個漢字詞語,由“甲”和“士”兩個字組成。
“甲”字的部首是田,總筆畫數為5;而“士”字的部首是士,總筆畫數為3。
“甲士”一詞源自于古代軍隊的編制,用來指代軍士中的戰士。在繁體字中,“甲士”分别為「甲士」。
早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根據古文字典的記載,古時候的“甲士”寫作「甲士」。
1. 他被選拔為一名出色的甲士,參加了戰鬥。
2. 這位甲士嚴守軍紀,表現出色。
甲士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形成新的詞語,例如:
1. 甲士團:由多名甲士組成的團隊。
2. 甲士學院:培養甲士的專業學院。
3. 甲士裝備:用于裝備甲士的各種器械和武器。
近義詞:勇士、戰士、戰勇
反義詞:文士、文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