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德不德的意思、上德不德的详细解释
上德不德的解释
形容很有德行的人,不自夸其德。
词语分解
- 上德的解释 .至德;盛德。《老子》:“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韩非子·解老》:“德盛之谓上德。” 南朝 梁 江淹 《后让太傅扬州牧表》:“自非上德横乎天地,高绩格於区宇,烈誉馥於一时,茂
- 不德的解释 .不修德行;缺乏德行。《书·伊训》:“尔惟不德罔大,坠厥宗。” 孔颖达 疏:“尔惟不德,谓不修德为恶也。”《汉书·文帝纪》:“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则天示之灾以戒不治。” 汉 潘勗 《册魏公九锡文》:
专业解析
"上德不德"是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源自《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面释义
- 上德:指最高层次的德性,即符合自然之道的纯粹德行。
- 不德:字面意为"不自以为有德",指不刻意标榜德行、不追求形式化的道德表现。
- 整体释义:真正具备最高德性的人,不执着于德行的外在形式,不刻意彰显自己的道德行为。
二、哲学内涵
-
自然无为的德性观
道家认为"上德"是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内在修养。如《道德经》所言:"上德无为而无以为",强调真正的德性超越功利目的,无需刻意为之。
-
对形式化道德的批判
老子批判儒家"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指出执着于道德规范反而失去德的本真。例如:
"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过度强调礼法规范,实为道德衰败的表现)。
-
"德"与"道"的关系
"上德"是"道"的体现。《道德经》以"失道而后德"说明:当社会背离自然之道时,才需用道德规范约束行为,而"上德"本身已与道合一。
三、典籍佐证
-
《道德经》王弼注:
"上德之人,唯道是用... 不德其德,无执无用"
(最高德性者只遵循道,不标榜德行,故无束缚)。
-
《庄子·刻意》:
"虚无恬淡,乃合天德"
(虚静无为的心境才符合天然德性),与"上德不德"思想相通。
四、现代诠释
在当代语境中,"上德不德"可理解为:
- 反功利化的道德:真正的善行发自本心,而非追求社会赞誉。
- 去形式化的修养:摒弃道德表演,回归内在精神境界的提升。
参考文献
- 老子.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中华书局, 2016.
- 陈鼓应. 《老子今注今译》. 商务印书馆, 2003: 212-215.
- 楼宇烈. 《老子道德经注校释》. 中华书局, 2008: 149-151.
- 王弼注. 《老子道德经注》. 收入《诸子集成》第三册. 上海书店, 1986.
- 庄子. 《庄子·刻意》. 中华书局, 2007: 246.
网络扩展解释
“上德不德”出自《道德经》第三十八章,是老子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以下从词义、内涵及哲学思想三方面进行解释:
一、词义解析
-
上德
- “上”指最高层次或本质,代表与“道”最接近的德性。
- “德”在此处并非世俗定义的道德规范,而是指万物依循自然规律的本然状态。
-
不德
- 并非否定德行,而是指不刻意标榜、不通过人为规定来表现德性。
- 强调自然无为,如天地生养万物而不居功。
二、核心内涵
- 自然为本:上德是“道”的体现,如同水润万物而不争,其德性浑然天成,无需人为修饰。
- 无为境界:与“下德”的刻意遵守规范不同,上德者行事顺应自然规律,无主观干预(即“无为而无以为”)。
- 辩证关系:表面看似“不德”,实则因完全融入自然法则而达到真正的德性圆满。
三、哲学延伸
老子通过此句批判了世俗对德的僵化定义。他认为,当社会需要通过“仁”“义”“礼”来约束行为时,说明已远离了道与德的本质。这种思想对后世“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等辩证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补充对比
- 下德不失德:指刻意保持德的外在形式,反而失去德的内核。
- 现代解读中,有学者将“上德”类比为科学原理的自然显现,“下德”则类似人工技术的刻意为之。
如需进一步探讨《道德经》中“德”与“道”的关系,可参考、5、12的形而上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
白庭砂傍晩暴言鄙恡不光不羞才貌双全尘凡成福尘刹笞法褫气稠木祠器贷放诞日啑啑隄繇洞察其奸芳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拊背扼吭腹疾桂板觚简画箭黄碌呼红喝绿简牍酱缸监司健在交善交嘴结尾君史料吏镏子落雁梅红弭口亩畹纳新吐故藒车琼斝启示邱壑铨覈升降生眼师田帨缡硕德汤匙酴醿酒往年午午无有乡下来消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