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唐 制,官吏十日一休沐,沐謂澣濯。後來對一個月上旬、中旬、下旬,亦稱上澣、中澣、下澣,合稱三澣。 明 楊慎 《丹鉛總錄·時序·三澣》:“俗以上澣,中澣、下澣為上旬、中旬、下旬,蓋本 唐 制十日一休沐。故 韋應物 詩曰:‘九日馳驅一日閑’, 白樂天 詩曰:‘公假月三旬’。”
(2).洗過三次。《新唐書·柳公權傳》:“﹝ 文宗 ﹞常與六學士對便殿。帝稱 漢文帝 恭儉,因舉袂曰:‘此三澣矣!’學士皆賀,獨 公權 無言。帝問之,對曰:‘人主當進賢退不肖,納諫諍,明賞罰,服澣濯之衣,此小節耳。’”
“三澣”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sān huàn,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釋:
“澣”通“浣”,意為洗滌。因此“三澣”也可直接指衣物或物品被清洗過三次,如《新唐書·柳公權傳》中提到的用法。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記載,可參考《丹鉛總錄》或《新唐書》相關内容。
三澣(sān guǎn)是一個漢字詞語,由部首水(氵)和鮮組成,拆分後有10個筆畫。
《康熙字典》中并沒有關于三澣的詳細解釋,一般理解為指水中的魚、蝦等水生動物。在古代文獻中,三澣通常獨立使用,并不常見于現代漢語。
三澣在繁體中是「三潛」。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區别,但整體結構和意義基本相同。例如,繁體中的「三潛」在古代可能會以「又」字作為水的部首,而現代則以「氵」作為部首。
以下是一些關于三澣的例句:
以下是一些與三澣相關的組詞:
與三澣近義的詞語有:水生動物、水中生物。
與三澣反義的詞語有:陸地動物、陸地生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