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白旄黃钺的意思、白旄黃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白旄黃钺的解釋

比喻有關征戰的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白旄黃钺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曆史文化内涵的成語,常用于形容古代帝王授予将帥最高軍事統帥權的信物或儀式。其具體釋義如下:

一、詞語構成與字面含義

  1. 白旄

    指用白色牦牛尾裝飾的旗杆,象征軍事指揮權。古代軍隊中,"旄"為帥旗标識,《說文解字》載:"旄,幢也",是主将號令三軍的标志物。白色象征肅殺與威嚴,多見于出征儀式。

  2. 黃钺

    指黃金裝飾的斧钺,代表生殺予奪之權。"钺"在古代為禮器兼刑具,《禮記·王制》載:"諸侯賜弓矢然後征,賜鈇钺然後殺",黃钺特指帝王專用,授予将領象征代行天子權威。

二、曆史淵源與象征意義

該典故源于周代軍事制度,白旄黃钺的組合代表帝王親授的最高軍事統帥權。據《尚書·牧誓》記載,周武王伐纣時"左杖黃钺,右秉白旄以麾", 通過這兩件信物彰顯其軍事指揮的合法性。漢代後成為固定儀式,《史記·周本紀》載周公東征亦"戴白旄,秉黃钺", 表明其代王征伐的身份。

三、典籍例證與權威釋義

  1. 《漢語大詞典》(第2版)

    明确定義為:"白旄與黃钺,古代帝王授予将帥作為權力象征的儀仗。" 強調其作為授權信物的核心功能。

  2. 《中國古代軍事制度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指出該儀式始于商周,盛行于秦漢:"黃钺象征專征之權,白旄标志戰場指揮權,二者合一即代行天子軍事全權。"

四、文化延伸與現代使用

隨着曆史演變,"白旄黃钺"從具體器物轉化為權力授予的象征性表述,常見于曆史文獻。如《三國演義》第八十回描寫曹丕登基時"白旄黃钺,前後羽葆鼓吹", 延續其儀式化符號功能。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比喻最高指揮權的授予,或形容莊嚴的出征場景。


參考資料

  1. 《尚書·牧誓》中華書局點校本
  2. 《史記·周本紀》中華書局1959年版
  3. 陳高華《中國軍事制度通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
  4. 《三國演義》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版

網絡擴展解釋

“白旄黃钺”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bái máo huáng yuè,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出處與字面含義

2.比喻與象征

3.用法與結構

4.補充說明


以上内容綜合了《尚書》原典、權威詞典及曆史典故解析,完整信息可參考相關文獻或線上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

荜辂冰容鉢囊不快不粒殘花敗柳蹭躅償補襯施楚辭集注出息辭多受少道氣大熟燈爆貳端阸狹發篇風回電激福會附載根治貢茶寒食漢竹加兵瑊石交獻角洋鏡疤沮惑寬貸愧疚昆仍老師宿儒連航淩雜鹵化南戲峭崄輕吉利碶牐囷庾聖雄盛作矢死不二矢志不渝瘦身叔鲔潭帖騰翥填仆田僮團香弄玉外邸汪芒五津瑕蛤現錢獻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