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旄黃钺的意思、白旄黃钺的詳細解釋
白旄黃钺的解釋
比喻有關征戰的事。
詞語分解
- 白旄的解釋 .古代的一種軍旗。竿頭以牦牛尾為飾,用以指揮全軍。《書·牧誓》:“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旄以麾。”《史記·衛康叔世家》:“與太子白旄,而告界盜見持白旄者殺之。”《三國演義》第五回:“次日築臺三層,遍列五方
- 黃钺的解釋 飾以黃金的長柄斧子。天子儀仗,亦用以征伐。《書·牧誓》:“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旄以麾。” 孔穎達 疏引《廣雅》:“鉞,斧也。斧稱黃鉞,故知以黃金飾斧也。” 唐 蘇鹗 《蘇氏演義》卷下:“金斧,黃鉞也。
網絡擴展解釋
“白旄黃钺”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bái máo huáng yuè,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出處與字面含義
- 來源:出自《尚書·牧誓》,原文為:“王左仗黃钺,右秉白旄以麾。”描述周武王伐纣時手持黃钺(黃色斧钺)和白旄(白色牦牛尾裝飾的旗幟)指揮軍隊的場景。
- 字面意義:白旄是白色牦牛尾裝飾的儀仗旗幟,象征王權;黃钺是黃金裝飾的斧钺,象征軍事統帥權。
2.比喻與象征
- 核心含義:比喻與征戰相關的事務,特指出師征伐的權威和儀式。
- 象征意義:白旄代表帝王威儀,黃钺象征武力征伐,二者結合體現古代“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傳統。
3.用法與結構
- 語法功能:聯合式成語,多作謂語,用于描述出師征戰的場景。
- 例句:
“某十八歲同父起義,白旄黃钺,平定兩京。”(明·無名氏《智降秦叔寶》第一折)。
4.補充說明
- 曆史背景:白旄和黃钺均為古代帝王儀仗器物,黃钺後來演變為軍事權力的象征,如“假黃钺”代表代天子征伐。
- 現代使用:該成語較生僻,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中,強調征伐的合法性與權威性。
以上内容綜合了《尚書》原典、權威詞典及曆史典故解析,完整信息可參考相關文獻或線上辭書。
網絡擴展解釋二
白旄黃钺是一個傳統漢字詞彙,下面是關于它的一些信息:
意思:白旄黃钺是指古代帝王的儀仗和徽號。白旄是以白色馬尾做成的旄(máo),象征着威嚴和權威;黃钺是黃色的斧頭,代表着勇武和武力。因此,白旄黃钺意味着統治者的權威和武力。
拆分部首和筆畫:白旄黃钺的字形十分獨特。其中,白字的部首是白,旄字的部首是彡,黃字的部首是黑,钺字的部首是金。白旄共由14個筆畫構成,黃钺則是由16個筆畫組成。
來源和繁體:白旄黃钺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禮儀制度和宮廷文化。在古代,《周禮》中記載了白旄黃钺作為帝王的徽號使用。而繁體字形則是對其變異和演變的結果。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字形的書寫與現代有所不同。白旄黃钺的字形在古代可能稍有差異,但總體來說,字形的核心特征是保持一緻的。
例句:使用白旄黃钺作為例句并不常見,因為它往往被用來形容君王或帝王。一種可能的例句是:"君臨天下,手持白旄黃钺。" 這句話描述了一個君主的權威和武力。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白旄黃钺通常沒有衍生的組詞、近義詞或反義詞。它是一個獨特的詞彙,用來特指帝王的儀仗和徽號。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