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船舶抛錨停航。《林則徐日記·嘉慶十八年四月十四日》:“晚開閘,北風甚大,行數裡即寄椗。”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國日記·光緒十七年正月十三日》:“各輪寄椗皆在 劉公島 ,以其水深風靜,雖遇東北風大作無虞也。” 鄭觀應 《盛世危言·海防上》:“其餘零星港口,可寄椗停泊及用淺水小火輪突入,尤指不勝屈。”
寄椗(jì dìng)是漢語古語詞彙,指船隻停泊時抛錨固定位置的行為。該詞由“寄”和“椗”二字構成:“寄”本義為托付、暫存,引申為臨時安放;“椗”通“碇”,指系船的石墩或金屬錨具。組合後指船隻在航行途中暫時停靠,将錨具沉入水底以穩定船體,常見于古代文獻對水運場景的記載。
據《漢語大詞典》解釋,寄椗強調“以錨定舟”的動作及狀态,例如清代魏源《海國圖志》載“商船寄椗黃埔”,即描述外國商船在廣州黃埔港停泊的情景。此詞亦見于《廈門志》等地方志,記載船隻“寄椗避風”的防汛措施。現代漢語中,“寄椗”一詞因航海技術演變逐漸被“抛錨”“停泊”取代,但仍作為專業術語保留于海事曆史研究及古籍注釋領域。
“寄椗”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船舶停泊的動作。以下是詳細解釋:
寄椗(jì dìng)指船舶抛錨停航,即船隻通過下錨固定位置以暫時停泊。該詞由“寄”和“椗”兩部分構成:
該詞多見于古籍或近代文獻中,例如:
現代漢語中,“寄椗”已較少使用,通常被“抛錨”“停泊”等更通俗的詞彙替代。其存留多見于曆史文獻或特定文學作品中。
若需進一步了解“寄”或“椗”的單獨釋義,可參考漢典等權威工具書。
百依百從鮑庾卑吏綳拽邊生經笥炳映攙引陳刍穿靴戴帽儲饷奠楹短篇斷屠日耳決惡子飜湧發意生情豐穎感咽戈矢桂香飄蚶鲊惑世儉恡減輕僥靈加熱截辱結舌緝綱錦葵狜猔淪斁洛社免丁錢米珠薪桂木杘嫩豔怒特叛命碰硬噴濺噗哧牽絲扳藤柔木三彭施展思念誦德探知天生子恬倓頭髻違畔文昌君穩住神兒五台山賢藩歊霧隙大牆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