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拖鞋。无跟之鞋。 唐 王叡 《炙毂子录·靸鞵舄》:“ 三代 皆以皮为之。靸鞵,《礼》云:单底曰履,重底曰舄,朝祭之服。自 始皇 二年,遂以蒲为之,名曰靸鞵。至 二世 加以凤首,尚以蒲为之。 西晋 永嘉 元年,始用黄草为之…… 梁 天监 中, 武帝 以丝为之,名解脱履。”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下:“尚书省旧制,尚书侍郎郎官,不得著靸鞵过都堂门。” 明 陶宗仪 《辍耕录·靸鞵》:“西 浙 之人,以草为履而无跟,名曰靸鞵。”
“靸鞵”是中国古代对一种无跟鞋履的称呼,具体释义及历史演变如下:
指无跟的拖鞋,最初多以草、蒲等植物编织而成。唐代文献《炙毂子录》记载其与“履”“舄”区分,单层底为履,双层底为舄,而靸鞵为无跟设计。
材质演变
使用规范
宋代《春明退朝录》规定,官员不得穿靸鞵进入尚书省都堂,说明其属于非正式场合鞋履。明代江浙地区仍保留草编无跟靸鞵的传统。
靸鞵的材质从皮革到草、丝的转变,反映了古代纺织技术进步与阶级差异,如丝质“解脱履”可能为贵族专用。其无跟设计也体现了古代服饰的实用性与礼仪制度的分野。
注:以上信息主要依据文献《炙毂子录》《春明退朝录》等记载,因史料有限,部分细节可能存在争议。
靸鞵是一个古老的汉字,它的意思是指皮革鞋子。这个词可以拆分为革和靸两个部首和13个笔画。
革,也就是皮革的意思,是一个汉字的部首。革这个字的本义是指动物的皮,后来演变为用来制作鞋子、衣物等物品的皮革。
靸,是由部首革和声旁鞋组成的汉字。声旁鞋表示这个字是跟鞋子相关的意思。靸可以理解为穿着鞋子行走的动作。
《说文解字》是一部古代对汉字的考评和解释著作,其中有对靸鞵的记载。据《说文解字》载,靸在古时候是指人们穿在脚上的革鞋。这个字首次出现在汉代。
在繁体字中,靸鞵的写法依然保留下来,没有什么变化。繁体字是一种文字书写形式,主要在港澳台地区使用。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靸鞵的形状可能有所不同。汉字的书写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形态有所演变。根据文献资料推测,靸鞵在古代的形状可能更加简洁,但具体的写法已经难以考证。
以下是一些描述靸鞵的例句:
靸鞵的组词可能包括:靸丝(指鞋面上的细密纹理)。
与靸鞵近义的词可能有:革鞋、皮鞋。
与靸鞵反义的词可能有:光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