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說的意思、徒說的詳細解釋
徒說的解釋
白說;空說。 明 史叔考 《小措大·旅思》套曲:“夢迷離,空有蝴蝶,好事枉徒説。” 郭沫若 《王昭君》第一幕:“我以後要把這類徒說夢話的書,全盤投在火坑裡去。”
詞語分解
- 徒的解釋 徒 ú 步行:徒步。徒涉。 空:徒手。 白白地:徒然。徒勞無益。 隻;僅僅:家徒四壁。 從事學習的人:徒弟。徒工。學徒。師徒。 同一派系或信仰同一宗教的人:信徒。教徒。黨徒。 人(多指壞人):匪徒。暴
- 說的解釋 說 (説) ō 用話來表達意思:說話。說明。演說。解說。 介紹:說合(a.從中介紹;b.商議;c.說和。“合”均讀輕聲)。說媒。 言論,主張:學說。著書立說。 責備:數說。 文體的一種,如韓愈的《師說
專業解析
“徒說”的漢語詞典釋義
“徒說”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由“徒”和“說”二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空泛而無實際作用的言論,強調言語缺乏根基或實踐支撐。以下從權威詞典角度分層解析:
一、單字釋義
-
徒(tú)
-
說(shuō)
二、複合詞“徒說”的完整釋義
-
核心含義:
指空談理論或主張,卻無實際行動或事實依據。
例句:
若隻徒說而不行,終無實效。(《朱子語類》)
-
語義側重:
- 批判性:隱含對言論空洞、脫離實際的否定。
- 對比性:常與“實幹”“踐行”對立使用,如“反對徒說空言”。
三、權威典籍用例與延伸
-
古代文獻:
- 《荀子·勸學》:“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注:強調空談不若實踐。)
- 清代章學誠《文史通義》:“徒說無益,必驗諸事。”
-
近義詞辨析:
- 空談:側重言論内容空洞;
- 徒說:更強調“無行動支撐”的無效性。
四、現代應用與語境
現代漢語中,“徒說”多用于書面語或學術批評,警示理論需結合實踐。例如:
政策若止于徒說,則民生改善終成泡影。
參考資料:
-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
- 《朱子語類》(中華書局點校本)
- 《荀子集解》(中華書局新編諸子集成本)
網絡擴展解釋
“徒說”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tú shuō,其核心含義是空談而無實際行動,強調言語缺乏實際效果。以下是詳細解析:
基本含義
- 字義拆分:
- 整體解釋:指僅停留在口頭表達,缺乏實踐或實質性行動,最終無法達成目标。
用法與語境
- 批評空談:常用于批評那些隻發表意見卻不付諸實踐的行為。
例:郭沫若在《王昭君》中寫道:“我以後要把這類徒說夢話的書,全盤投在火坑裡去。”
- 文學表達:多見于文學作品或曆史文獻,如明代史叔考《小措大·旅思》中的“好事枉徒說”。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紙上談兵、空談無補、坐而論道(需結合具體語境使用)。
- 反義詞:言行一緻、身體力行、務實笃行。
應用建議
- 避免貶義誤用:該詞帶有負面評價色彩,需注意使用場景,如職場中可委婉表達“建議将計劃落實”而非直接指責“徒說”。
- 文化關聯:與“知行合一”等儒家思想形成對比,體現中國文化對“言行一緻”的重視。
如需更多例句或拓展學習,可參考滬江線上詞典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白雉暴利辯人冊葉朝晡鼓槎栉成基吃到五谷想六谷揣侔鉏鶴非彜封刀挂劍紛缊伏匿購銷差價顧曲周郎鼾睡荷蓋橫賜後坐力結籽籍口記實久佚控卷虧成困勉下學靈女林占盧溝橋事變緑萼梅侶行麋鹿遊密劄劄末限前愆佥望秦九韶勸創逡縮冗将如牛負重商均山石榴生長神驚石時複間試樣手斧壽西蜀閣水菜不交伺詐送考天下大亂頽思僞體五陵年少下澣顯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