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星次名。指朱鳥七宿中的井宿和鬼宿。 宋 沉括 《夢溪筆談·象數一》:“天文家‘朱鳥’,乃取象於鶉。故南方朱鳥七宿,曰鶉首、鶉火、鶉尾是也。”
(2).古以為 秦 之分野,指 秦 地。《漢書·地理志下》:“自井十度至柳三度,謂之鶉首之次, 秦 之分也。” 唐 李白 《明堂賦》:“巡陵於鶉首之野,講武於 驪山 之旁。” 清 黃遵憲 《立秋日訪易實甫》詩:“鶉首賜人天亦醉,龍泉伴我世誰知?” 錢仲聯 箋注引 張衡 《西京賦》:“昔者大帝悅 秦繆公 而覲之,饗以鈞天廣樂,帝有醉焉,乃為金策,錫用此土,而剪諸鶉首。”
(3).指農曆五月上旬。古代認為太陽至鹑首之初為芒種。芒種在五月初,故稱。 清 曹寅 《晚晴述事有懷芷園》詩:“鶉首綿仍禦,龍舟麥宴寒。”
“鹑首”是古代天文曆法術語,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
指南方朱雀七宿中的井宿和鬼宿,屬于二十八宿體系中的一部分,對應黃道十二宮的巨蟹宮。據《夢溪筆談》記載,天文家将南方七宿劃分為“鹑首”“鹑火”“鹑尾”三個星次,其中“鹑首”涵蓋井宿八星和鬼宿四星。
古代星象學認為,鹑首對應的地理區域是秦地(今陝西、甘肅一帶)。《漢書·地理志》記載:“自井十度至柳三度,謂之鹑首之次,秦之分也。”。唐代李白《明堂賦》等文獻也以此分野指代秦地。
古代曆法中,太陽運行至鹑首星次的時間被認為是農曆五月上旬,對應節氣芒種(約公曆6月5日前後)。清代曹寅詩句“鹑首綿仍禦,龍舟麥宴寒”即用此典。
以上解釋綜合了天文、地理、曆法三重維度,體現了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如需更深入的星象學分析,可參考《史記·天官書》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