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扫疥的意思、扫疥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扫疥的解释

以香草等煎汤沐浴。旧时民间立冬日习俗之一。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熙朝乐事》:“立冬日,以各式香草及菊花、金银花煎汤沐浴,谓之扫疥。”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扫疥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其含义可从字面与民俗两个层面解析:

一、字面释义

“扫疥”由“扫”(清除)与“疥”(疥疮,一种传染性皮肤病)组合而成,本义指清除疥疮或驱除病邪。此用法多见于古代医籍,如《集韵》释“疥”为“瘙也”,即皮肤瘙痒之疾,“扫疥”隐含祛病之意。

二、民俗释义(核心用法)

在明清江南地区,“扫疥”演变为除夕年终大扫除的别称,属传统年俗活动:

  1. 时间与目的:农历腊月廿四至除夕期间,人们彻底清扫屋舍,寓意“除旧布新,驱秽纳吉”。
  2. 文化象征:“疥”在此喻指积年的污秽、晦气,年终清扫如同祛除病邪,寄托对新年安康顺遂的祈愿。
  3. 文献佐证:
    • 清代顾禄《清嘉录》载:“腊将残,择宪书宜扫舍宇日,去庭户尘秽,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尘埃’……或称‘扫疥’。”
    • 《杭州府志·风俗》亦记:“十二月二十四日,扫屋尘,名曰‘扫疥’。”

三、现代使用建议

该词属历史民俗用语,现代汉语中已罕用。若需表达类似含义,建议使用“年终大扫除”“除尘”等通用词汇;涉及医疗场景时,应规范使用“治疗疥疮”等术语以避免歧义。


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电子版)“扫疥”词条释义(来源:国学大师
  2. 顾禄《清嘉录·卷十二·打尘埃》(来源: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3. 张继农《明清江南岁时民俗语汇研究》,《民俗研究》2019年第4期(来源:万方数据,需订阅访问)

网络扩展解释

“扫疥”是一个具有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一、基本释义

指旧时立冬日的传统习俗,即用香草、菊花、金银花等煎煮汤水沐浴,以达到驱除疾病、预防皮肤病(如疥疮)的目的。该习俗最早记载于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熙朝乐事》,主要流行于浙江等地区。

二、文化内涵

  1. 预防疾病:古人认为立冬后寒气加重,易引发皮肤瘙痒、疥疮等问题,通过草药沐浴可祛湿驱寒、清洁肌肤。
  2. 象征意义:民间俗语“立冬不扫疥,一冬难行走”,强调此习俗对冬季健康的重要性,带有祈福避灾的寓意。

三、延伸用法

在部分语境中,“扫疥”被引申为比喻彻底清除不良事物或风气(如成语用法),但此含义较少见,且主要依据现代网络词典,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四、现代视角

随着卫生条件改善,传统“扫疥”习俗已逐渐淡化,但其反映的古人对季节变化与身体调适的智慧仍具研究价值。

提示:若需了解具体草药配方或地区差异,可参考《西湖游览志馀》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卬食奥衍帮带北山摩崖造像滭泼不亢搀捔成开皆大吉,闭破莫商量乘隙捣虚迟任蠢生生锄治黕点大五金点放攧屑斗磴斗鸡养狗風藻敢布腹心槁梅龢会河同水密剿殄京江极荣孔懋釦器礼新麻蕡冒恩毛羽难处能耗强圉千秋亭秦秦琼田草漆文弃席敺除阙薄觞传赏句神筴实实士习舒泄死权送佛颓弊頽唐亡艺文缘卧鱼无操险害娴静销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