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水深廣貌。《三國志·吳志·薛綜傳》:“加又洪流滉瀁,有 成山 之難,海行無常,風波難免。” 唐 柳宗元 《夢歸賦》:“歘騰踴而上浮兮,俄滉瀁之無依。” 蔣之翹 注:“滉瀁,深廣貌。” 清 黃遵憲 《遊箱根》詩:“舉國無名川,一湖何滉瀁!”
(2).指大水。 晉 葛洪 《抱樸子·崇教》:“或浮文艘於滉漾,布密網於緑川。” 唐 柳宗元 《法華寺石門精室》詩:“壍峭出蒙籠,墟嶮臨滉瀁。” 清 黃景仁 《由慈光寺至老人峰》詩:“一泉噴巖下,陰磵走滉瀁。”
(3).泛指光、影等搖動、晃蕩。 宋 司馬光 《翠漪亭》詩:“雕簷日華動,滉瀁照漪漣。” 明 張景 《飛丸記·故舊存身》:“夜色蒼茫,愁雲滉瀁,夢中喚醒徬徨。”
(4).猶渺茫。 清 戴名世 《老子論》上:“而 老氏 所言,皆行己治人、涉歷世故之道,初非等於頽堕滉瀁不可緻詰者。”
“滉瀁”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古典文學或詩詞中,形容水波浩蕩、廣闊動蕩的景象。以下是具體解釋:
基本含義
引申意義
在文學中可比喻:
若需具體文獻例證,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古典詩詞集注。
《滉瀁》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水流湍急、大而猛烈的樣子,形容水流湍急且喧鬧。
《滉瀁》是一個複合字,它的部首是“水”。“滉”字拆分後的筆畫順序為:氵(3畫) + 艹(3畫)+ 工(3畫)
《瀁》字的部首同樣為“水”,拆分後的筆畫順序為:氵(3畫)+ 羊(6畫)
《滉瀁》這個詞出自《莊子·徐無鬼》:“熨乎,無鬼之滅而為滉瀁。”注意,《滉瀁》在古代文獻中使用頻率較低,不屬于常用詞。
《滉瀁》在繁體字中依然保持相同的形狀,沒有特定的繁體寫法。
古時候的《滉瀁》字并未有特殊的寫法,與現代字形相同。
1. 江水滉瀁,奔騰而去。
2. 現場的瀑布聲如滉瀁一般,震耳欲聾。
1. 滉湉:水流湍急。
2. 滉漾:形容水面波瀾起伏、湧動。
3. 瀁瀉:形容水流湍急且連續不斷。
1. 翻滾:形容水流或波浪滔滔不絕。
2. 激流:形容水流迅猛、洶湧。
1. 平靜:形容水流平穩、沒有波瀾。
2. 緩慢:形容水流行進緩慢、速度不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