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曲之士。比喻孤陋寡聞的人。《莊子·秋水》:“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 陸德明 釋文引 司馬彪 曰:“曲士,鄉曲之士也。”《文選·左思<吳都賦>》:“齷齪而筭,顧亦曲士之所歎也。” 劉逵 注:“曲,謂僻也。言筭量 蜀 地,亦是曲僻之士。” 宋 王安石 《聖賢何常施》詩:“曲士守一隅,欲以齊萬物。” 況周頤 《蕙風詞話》卷十四:“詞雖不工,具徵 天水 詞學之盛。下至方伎曲士,亦觕諳宮商。” 梁啟超 《新民說》第五節:“彼曲士賤儒動輒援‘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等偏義。”
“曲士”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有所闡釋,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曲士”指鄉曲之士,即長期生活在偏僻鄉村、見識有限的人,後比喻孤陋寡聞、思想狹隘者。這一釋義最早見于《莊子·秋水》:“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意為:淺陋之人無法理解大道,因其被固有觀念束縛)。
經典文獻
近現代語境
可用于批評固守狹隘經驗、缺乏宏觀視野的人,如:“此數言,振聾發聩,想當時必有迂儒曲士以經學談詩者。”
個别非權威資料(如)提出“曲士”形容“性格不正直”,但此說法未見于主流典籍或權威辭書,可能為現代誤讀。建議以《莊子》及漢典等傳統解釋為準。
“曲士”屬典型的文化批判詞彙,強調因環境局限導緻的認知狹隘性,常用于哲學、文學領域。理解時可結合《莊子》原文語境,把握其“受限于地域/教育”的核心隱喻。
《曲士》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曲士(qū)的意思是「彎曲的」,而士(shì)則指「古代的士人、有學問的人」。
「曲士」這個詞的部首是「手」和「土」。其中,曲的部首是手,士的部首是土。
曲的筆畫數為6,士的筆畫數為3。
「曲士」這個詞的來源較為模糊,可能由于曲士所代表的形象是指學有專長或有才華的士人。
在繁體字中,「曲士」同樣是由「曲」和「士」組成。
在古時候,「曲士」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不過,筆者無法提供不相關的回答,因為無法找到準确的資料。
1. 他彈奏的曲子簡直太曲士了!
2. 他是一位老到的曲士,能夠輕而易舉地解決複雜的問題。
曲線(qū xiàn):指由彎曲的線段構成的形狀。
曲折(qū zhé):指道路或經曆等有許多彎曲和轉折。
士人(shì rén):指古代有學問、有道德修養的男子。
文士(wén shì):指有文化素養并才情出衆的士人。
直士(zhí shì):指直的、筆直的士人。
直接(zhí jiē):指沒有中間環節或無其他條件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