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骚激的意思、骚激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骚激的解释

(1).牢骚愤激。 清 王晫 《今世说·德行》:“善诗歌、乐府、填词,所为大率託之美人香草,以写其骚激之意。” 徐嘉 《论诗绝句》之七:“吏部园林倚醉歌,幽忧骚激託明河。”

(2).扰动激荡。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诗话》:“倾邪之人,欲有所取於世,则先以标榜声气,骚激人心。”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骚激”的汉语词典释义与解析

“骚激”是一个汉语词汇,属于文言色彩较浓的形容词,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其核心含义指内心充满牢骚、愤懑不平,情绪激动而外显。具体解析如下:

  1. 字义分解与合成:

    • 骚 (sāo): 本义为扰、动乱,引申指忧愁、牢骚、烦扰不安。《说文解字》释“骚”为“扰也”。在“骚激”一词中,“骚”取其忧愁烦扰、内心不平、发牢骚之意。
    • 激 (jī): 本义为水势受阻而腾涌飞溅,引申指感情冲动、强烈、急剧。《说文解字》释“激”为“水碍衺疾波也”。在“骚激”一词中,“激”取其情绪激动、激烈、愤激之意。
    • 合成义: “骚”与“激”组合,形容因内心郁积的牢骚、不平、愤懑而导致的情绪激动、言行激烈的状态。强调的是一种由内在不满驱动、表现于外的强烈情绪反应。
  2. 整体释义: 综合字义,“骚激”意指:

    心中充满牢骚和愤懑,情绪激动难平,常表现为言辞激烈或行为冲动的状态。

  3. 文学应用与语境: 该词多见于古代或近现代文言色彩较浓的文本中,常用来描述文人志士或怀才不遇者对现实不满、内心激愤的状态。例如,唐代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写道:“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虽未直接用“骚激”一词,但描述的正是这种因不平而鸣(可理解为包含“骚激”情绪)的现象。后世评论文人作品或性格时,常用“骚激”形容其作品中流露出的愤世嫉俗、慷慨激昂的情感色彩。

  4. 现代使用提示: 在现代汉语口语和一般书面语中,“骚激”一词已非常罕见,多被“愤激”、“激愤”、“愤懑不平”、“牢骚满腹”等更常用的词语替代。但在研究古典文学、历史人物或特定文体(如某些评论文章)时,仍可能遇到此词。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骚激”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一、基本含义

  1. 牢骚愤激
    指因不满或压抑而产生的愤懑情绪,常通过言辞或行为表达。例如清代王晫《今世说·德行》中提到“託之美人香草,以写其骚激之意”,即借物抒怀,表达内心的不平。

  2. 扰动激荡
    描述事物或环境的动荡状态,如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中“标榜声气,骚激人心”,指通过激烈言辞引发群体情绪波动。


二、使用场景


三、字义分解


四、相关延伸

该词属书面语,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多用于分析古典文学或特定语境下的情绪描写。需注意与成语“骚人墨客”等区分,后者侧重文人才情,而非情绪表达。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用例,可参考《今世说·德行》《文史通义》等文献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别强波段豺兕孱孱澄思渺虑尘微吃飞醋赤凤凰宕轶大厮八德号雕盘绮食地塌天荒访闻圪登登更历恭德管榷龟钮贵习怀抱蹇剥检察长解驻踦户竞标禁院究陈九天采访使者孔猷口垢焜耀练练裂陕凌薄灵奇蛉蜻六驳緑罽拟出逆理潘虹潘岳髩悄地七纬全称染舆热和散带禅代山甫舌敝唇枯拾翠视如敝屐数奇思议榻布胎孕贪滥通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