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婆陀 ”。
“婆陁”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該詞最早見于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作豉法》:“還作尖堆,勿令婆陀。”此處強調制作豆豉時需堆成尖頂,避免表面傾斜不平。
“婆”單獨指年長女性或祖母輩親屬,“陁”通“陀”,多用于描述地形起伏(如“盤陀”),但組合成“婆陁”後僅保留“傾斜不平”的引申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成語用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及《齊民要術》相關條目。
《婆陁》(pó tuó)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婦女的輕俏和媚态,也可以表示女子婀娜多姿的儀态。
《婆陁》的拆分部首是女部(女字旁),它的筆畫數是7畫。
《婆陁》一詞最早出現在《紅樓夢》一書中,是古代小說家曹雪芹創造的一個詞語,用來描述賈府中賈母和賈琏的妾室們的妩媚容貌。
《婆陁》的繁體字為「婆陀」。
古時《婆陁》的寫法和現代略有不同,它是由兩個部首組成的,婆字是由「女」和「皮」兩個部首組成,陁字是由「阝」和「兆」兩個部首組成。
她的儀态婀娜多姿,全身散發着婆陁的魅力。
婀娜、多姿、輕盈、媚态、柔媚。
妖娆、妩媚、嬌媚、風情。
剛毅、豪放、淳樸、穩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