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目警心的意思、觸目警心的詳細解釋
觸目警心的解釋
看到某種情況,心中引起警覺。 清 王夫之 《讀四書大全說·大學·傳第六章一》:“如為子而必誠於孝,觸目警心,自有許多痛癢相關處。”《掃迷帚》第二四回:“貴友既著有《醒迷文》,俟寄到時,明歲開設學堂,可鈔貼各鄉鎮講堂,以便教習隨時講解,俾學生觸目警心。”
詞語分解
- 觸目的解釋 容易被看到大平原最為觸目的特點是沒有樹 目光接觸到觸目驚心詳細解釋.目光所及。《晉書·習鑿齒傳》:“來達 襄陽 ,觸目悲感,略無歡情。” 宋 歐陽修 《采桑子》詞:“歸來恰似 遼東 鶴,城郭人民
- 警心的解釋 戒慎;警惕。《四分律·法揵度》:“佛言:阿蘭若比丘不應爾,應 * 後夜警心思惟;今為阿蘭若比丘制阿蘭若法。”《清史稿·明珠傳》:“至於緊要員缺,特令會同推舉,原期得人,亦欲令被舉者警心滌慮。” 克非 《
網絡擴展解釋
“觸目警心”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一、基本含義
指看到某種事物或景象後,内心産生強烈的警惕或警覺感,常用于形容令人震驚或引發深刻反思的場景。例如戰争、自然災害、社會問題等情境中,通過視覺沖擊引發心理警示。
二、詳細解析
-
詞語結構
由“觸目”(看到)和“警心”(警惕内心)組成,屬于聯合式成語,具有中性色彩,多用于書面或正式語境。
-
引申意義
不僅表達“警覺”,更深層含義是強調通過直觀感受觸發心理反思,如清代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中提到“觸目警心,自有許多痛癢相關處”,暗示對道德或責任的關聯性思考。
-
使用場景
- 警示類描述:如環境污染、社會亂象等(例:“工廠排放的污水觸目警心”)。
- 文學表達:清代小說《野叟曝言》用其形容通過視覺刺激避免邪念再生。
三、出處與例句
- 最早記載:清代學者王夫之的著作,強調通過觀察引發道德自省。
- 現代應用:可描述新聞圖片、紀錄片等媒介帶來的震撼效果(例:“災後畫面觸目警心,喚起環保意識”)。
四、近義詞對比
- “觸目驚心”:側重視覺沖擊帶來的震驚,情感更強烈。
- “發人深省”:強調引發思考,但未必有直觀的視覺元素。
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引用,可參考查字典(來源1、4)及文學解析(來源6)中的完整内容。
網絡擴展解釋二
觸目警心是一個常用的詞語,它的意思是指令人警覺或者令人深感震撼。下面是關于觸目警心的詳細信息和一些例句。
部首和筆畫:
觸字的部首是手,共11個筆畫;目字的部首是目,共5個筆畫;警字的部首是言,共19個筆畫。
詞源來源和繁體字:
觸目警心一詞最早出現在宋代文學家歐陽修的作品《新論箴言》中。當時的寫法為「觸目驚心」,後來在隋唐時期演變成了現在的寫法。
古時漢字寫法:
在古代,觸目警心的漢字寫法是略有不同的。它是由「觸」(chù)、「目」(mù)、「驚」(jīng)、「心」(xīn)四個字組合而成。其中,驚表示震驚,心表示思考和感受。觸目警心的意思是目睹之後引發内心的震動和思考。
例句:
1. 這個慘劇發生在我們身邊,真的觸目警心。
2. 這幅畫作讓人觸目警心,深思不已。
3. 這部電影通過觸目警心的故事,提醒人們珍惜和平。
組詞:
觸目翻人、觸目皆是、觸目驚心、警心動聽、提心吊膽
近義詞:
驚心動魄、令人震驚、觸動内心、打動心弦、引起警覺
反義詞:
無動于衷、毫不起眼、不值一提、無關緊要
希望這些信息能夠對你有幫助。如有更多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