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散佚的意思、散佚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散佚的解释

散失。 唐 刘知几 《史通·古今正史》:“会 董卓 作乱,大驾西迁,史臣废弃,旧文散佚。” 明 刘若愚 《酌中志·见闻琐事杂记》:“所蓄书籍法帖尽散佚一空。” 阿英 《关于瞿秋白的文学遗著》:“关于 秋白 的遗著,散佚的实在太多。”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散佚"是汉语中表示文献、典籍等失传或流失的复合词。《汉语大词典》将其解释为"散失",特指古代文献因战乱、保管不善等原因未能完整保存流传。从构词法分析:"散"指分散、散失,《说文解字》释为"分离也";"佚"通"逸",在《古代汉语词典》中有"失传、流失"之意,二字组合强化了事物失落的程度。

该词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记载:"周室既微,载籍残缺",指周朝典籍散佚现象。在学术研究中,如王国维《观堂集林》多次使用"散佚"描述敦煌文献的流失状况,印证其作为专业术语的严谨性。现代应用中,该词常见于古籍整理领域,如《永乐大典》现存不足4%的散佚程度,被《中国古籍总目》列为重点研究对象。

从语义演变看,早期多用于皇家藏书流失,明清后扩展至民间文献保护。据《文献学概要》统计,现存先秦文献中约73%属于辑佚成果,凸显"散佚"概念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核心地位。

网络扩展解释

“散佚”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sàn yì,主要用于描述文献、著作等文字性作品的散失或失传现象。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含义

2.历史出处与用法

3.使用场景

4.辨析与误区

5.文化意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词义演变或具体古籍案例,可参考《史通》《酌中志》等文献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白首空归榜系搬弄是非饱食暖衣吡吡别真弊绝风清簿牒踹踏垂迹垂梢瓷罂打躬大号打哼灯笼裤点菜鄂端风举云摇符运鼓说涵润衡命淮河槐疎皇伯话声恢恢葫芦依样建漆剪绒金珂九孔针开缝敛版联接僚俊流水对离席赂贿蛮床慢滕滕毛边纸盘龙卧虎辔勒蠯蛤僻说破戒强枝弱本芹献荣怀儒臣睿感三头两面收用税输水文铜沟万口一词危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