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飛動的馬辔。亦指奔馳的馬。 晉 陸機 《拟青青陵上栢》詩:“方駕振飛轡,遠遊入 長安 。” 晉 陸雲 《歲暮賦》:“羨飛轡之遠禦兮,騰六龍於天步。” 南朝 梁 蕭統 《僧正》詩:“何因動飛轡,暫使塵勞輕。”
(2).策馬疾馳。 南朝 梁簡文帝 《臨秋賦》:“覽時興而自得,聊飛轡而娛情。”
(3).指太陽。《文選·陸機<演連珠>之三三》:“飛轡西頓,則 離朱 與矇瞍收察。” 李善 注:“飛轡、懸景,皆謂日也。日有禦,故雲轡也。頓猶舍也。西頓,謂已夕也。”
“飛辔”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解釋:
基礎含義
指飛動的馬辔(缰繩),或代指奔馳的馬。例如晉代陸機《拟青青陵上栢》詩中的“方駕振飛轡,遠遊入長安”,即通過“飛辔”形容疾馳的馬匹。陸雲《歲暮賦》中“羨飛轡之遠禦兮”也以“飛辔”象征奔馬的速度。
引申動作
表示策馬疾馳的行為。如南朝梁簡文帝《臨秋賦》中“聊飛轡而娛情”,即通過駕馭快馬來寄托情感。
比喻太陽
在文學中,“飛辔”被用作太陽的隱喻。例如《文選·陸機〈演連珠〉》中“飛轡西頓,則離朱與矇瞍收察”,李善注解“飛辔”即指太陽西沉,暗喻時間流逝。
需注意,以上解釋主要基于古代詩文用例,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該詞。若需更多文獻例證,可參考《陸機集》《昭明文選》等古籍。
飛辔的意思是馬勒或車輛馳騁時,纏繞在鞍或車輪上的繩索。這個詞來源于古代馬匹的使用方式。
飛辔的部首是飛(飛),由左右兩個部首組成。
飛辔的筆畫數是10畫,其中飛部2畫,辔部8畫。
飛辔一詞最早見于《詩經·草蟲之什》:“釋勤于飛,舒刑于辔。”用以描述馬匹奔跑時辔頭飛舞的情景。
飛辔的繁體字為「飛轡」。
古代有關飛辔的記載較少,根據目前所知的資料,古代漢字寫作「飛轡」或「飛輜」。
1. 他神采飛揚,手握飛辔,馳騁在草原上。
2. 在古代詩詞中,經常可以看到描寫馬兒奔跑時飛辔飄舞的景象。
1. 飛馳:形容馬匹或車輛快速奔馳。
2. 辔頭:指馬勒或車輛上纏繞的繩索。
駿辔、飛檐、飛天
執辔、緩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