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搔癢的意思、搔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搔癢的解釋

(1) [titillate]∶刺激使覺得癢

(2) [scratch the pruritus;scratch where it itches]∶用某種尖而粗糙的東西擦自己的身體以解除癢的感覺

詳細解釋

亦作“ 搔癢 ”。1.爬抓癢處。《淵鑒類函·蟲豸·虱二》《韓子》:“ 韓昭侯 搔癢而亡一爪,求之甚急。” 魯迅 《且介亭雜文末編·“這也是生活”》:“但我們一向輕視這等事,縱使也是生活中的一片,卻排在喝茶搔癢之下,或者簡直不算一回事。”

(2).喻輕度騷擾人的舉動。 碧野 《沒有花的春天》第一章:“不但土匪不敢來向地主家搔癢,就是連乞丐也不敢挨近大門來要飯。”


見“ 搔癢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搔癢(sāo yǎng)是漢語中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詞彙,既指具體的生理動作,也用于比喻解決問題未觸及要害。其釋義如下:


一、字源與本義

  1. 本義為“用指甲輕刮”,《說文解字》釋為“刮也”。該動作常用于緩解皮膚表層的刺癢感,如《禮記·内則》載“疾痛苛癢,而敬抑搔之”,指以手輕刮癢處。

    來源:《說文解字注》(清代段玉裁注本)

  2. 指皮膚受刺激引發的刺癢感,《黃帝内經》已有“諸痛癢瘡,皆屬于心”的病理關聯記載。

    來源:《黃帝内經·素問》


二、引申義與比喻義

  1. 表層緩解,未解根本

    “搔癢”的字面動作僅能短暫緩解症狀,無法根治病因,故引申為處理問題流于表面。如宋代釋道原《景德傳燈錄》載:“(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搔癢不着。’”比喻未切中要害。

    來源:《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二

  2. 成語“隔靴搔癢”的固化

    該成語最早見于南宋《五燈會元》,強調“靴外搔癢”的徒勞,後成為批評“措施不徹底”的經典比喻。如清代曹雪芹《紅樓夢》中賈寶玉評詩:“終是隔靴搔癢。”

    來源:《五燈會元》卷八;《紅樓夢》第三十八回


三、文化語境中的權威應用

  1. 醫學文獻中的警示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提及疥瘡治療時強調:“若僅搔癢緩痛,不除蟲毒,終無益也”,呼應“治标未治本”的核心缺陷。

    來源:《本草綱目·疥瘡》

  2. 政論文章的批判工具

    梁啟超在《新民說》中批評清廷改革:“如隔靴搔癢,于國本無絲毫之補”,成為近代思想史中的典型用例。

    來源: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新民說》


四、現代規範釋義

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


以上釋義綜合文字學考據、經典文獻用例及權威辭書定義,完整呈現“搔癢”的語義演變與文化内涵。

網絡擴展解釋

“搔癢”一詞需結合語境理解,可能存在以下兩種解釋方向:

  1. 字面動作描述
    “搔”指用手指抓撓皮膚的動作,“癢”是皮膚受刺激後産生的刺癢感。因此“搔癢”可理解為通過抓撓緩解皮膚瘙癢的行為,例如:“蚊蟲叮咬後,他不停搔癢紅腫處。”

  2. 與“瘙癢”的混淆可能
    若用戶實際想詢問的是“瘙癢”(拼音:sào yǎng),則指皮膚或黏膜産生刺癢感的症狀本身,屬于醫學術語。例如:“皮膚幹燥易引發瘙癢,過度搔抓可能加重炎症。”(注:此時“搔”是緩解瘙癢的動作,“瘙癢”是症狀名稱。)

建議用戶确認具體語境:若描述症狀,可能應為“瘙癢”;若強調抓撓動作,則“搔癢”更貼切。兩者常被混用,但醫學表述中需區分。

别人正在浏覽...

鞍鞒碑堂本面鄙樸常從長邁出人意料此事锉斬底碼頂巅獨舂發掘幹點恭節官祿寒風刺骨後車彗孛晦黑将官講主僭上剿戮機栝忌妻可怪恅愺淚顆子雷厲颣玭厘卡蠻髦毛蟲梅吹鉗奴鵲聲渠椀三已心傷歎設放勝負盛日守困稅銀松鼠誦説肅慎貪墨聽筒啼笑皆非蹄子通烈同舍生碨礧蚊煙五藏顯故鮮活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