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安守常規。《東周列國志》第三回:“太宰 咺 又奏曰:‘老司徒乃安常之論,非通變之言也。’”《紅樓夢》第九八回:“那‘陰司’説有便有,説無就無。皆為世俗溺于生死之説,設言以警世,便道上天深怒愚人--或不守分安常;或生祿未終,自行夭折;或嗜淫欲,尚氣逞兇,無故自殞者。”
(2).平靜正常。 潘漠華 《鄉心》:“他臨走時,滿面绯紅,還假裝安常的神态,徐徐走下樓梯。”
"安常"在漢語中是一個複合詞,具有多重含義。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其核心意義可歸納為以下三點:
一、指常規狀态或固有秩序。如《莊子·養生主》中"安時而處順"的表述,即強調順應自然規律,保持穩定狀态。這一用法多用于描述社會運行或自然規律中的平衡狀态。
二、表示順應常規的行為方式。《後漢書·輿服志下》記載"聖人處乎天子之位,服玉藻邃延",其中"安常"特指遵循禮制規範的行為準則。在儒家經典中,常與"守分"連用,指遵守社會規範的生活态度。
三、引申為日常安定的生活狀态。北宋文學家蘇轼在《與章子厚書》中寫道"衣食之奉,雖使公卿大夫安常自足",此處"安常"特指基本的物質生活保障。這種用法多見于古代文獻中描述百姓生活狀況。
該詞在構詞法上屬于偏正結構,"安"作動詞表維持、保持之意,"常"為名詞指常規、常态。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成語"安常處順",出自《莊子·大宗師》,喻指適應環境變化的處世态度。在語義演變過程中,逐漸從具體行為規範擴展至抽象的生活哲學範疇。
“安常”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ān cháng,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安守常規
指遵循既定的規則或傳統,不輕易改變。例如:
平靜正常
形容保持穩定、不受外界幹擾的狀态。例如:
以上解釋綜合了權威詞典(如漢典、查字典)及古籍用例,如需更多例句或完整文獻可查閱相關來源。
安期生八埏八珍玉食陂障避劫長秋春溜慈眄蹙毬單心鬥競渡工房籠飯肴肺腑之言逢處風狸根行廣播段孤臣孽子骨殖皓膠禾草鶴騎喉急呼叱見任譏谪覺寝空頭宣敕老辣勞薪陵陽山沒救沒牙啃忸恨偶詞判文皮燈籠凄恨輕可清勤輕嘴薄舌秋鼙鳍足目卻敵樓三考吏砂鑼山民視死如歸鼠眼讨蹙通變達權王蒙文繪渥厚無仇嘯傲風月遐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