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徙的意思、避徙的詳細解釋
避徙的解釋
謂避難遷居。 清 吳敏樹 《梅伯言先生诔辭》:“餘窮老於世,今且避徙無所。”
詞語分解
- 避的解釋 避 ì 躲,設法躲開:避雨。避暑。避世。避諱。回避。避重就輕。避世絕俗。 防止:避免。避孕。避嫌。避雷針。 躲就 筆畫數:; 部首:辶; 筆順編號:
- 徙的解釋 徙 ǐ 遷移:徙居(搬家)。遷徙。流徙。 古代稱流放的刑罰:徙邊(流放有罪的人到邊遠地區)。 筆畫數:; 部首:彳;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避徙"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其含義需結合字源與古代文獻進行解析。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工具書的詳細解釋:
一、釋義
避徙(bì xǐ)
指為躲避災禍、戰亂或壓迫而遷移居所的行為,強調因外部威脅被迫遷離原住地。
例:《後漢書·西羌傳》載“百姓避徙,不安其居”,描述民衆為避羌亂被迫遷徙。
二、字源解析
-
避(bì)
- 本義:躲開、逃避。《說文解字》:“避,回也。”引申為規避危險(如“避難”)。
- 引證:《禮記·曲禮》:“避箭避刃”,指躲避兵器傷害 。
-
徙(xǐ)
- 本義:遷移、移居。《說文解字》:“徙,迻也。”強調空間位置的變動(如“遷徙”)。
- 引證:《莊子·逍遙遊》:“鵬之徙于南冥也”,指大鵬南遷 。
三、文獻用例
-
曆史語境
-
文化延伸
“避徙”常與“流離”“逃難”并用,體現古代社會對動蕩的集體記憶,如成語“避徙流亡” 。
四、現代適用性
該詞現多見于曆史研究或方言表述(如閩南語保留“避徙”表“逃難”),日常書面語中已被“逃難”“遷徙”等替代。
參考資料
-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4)ISBN 978-7-100-01375-4
線上版鍊接(權威釋義)
- 《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2013)ISBN 978-7-101-09222-2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ISBN 978-7-100-09925-3
- 《讀史方輿紀要》(中華書局,2005)ISBN 978-7-101-04731-1
- 《中國成語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ISBN 978-7-5326-2313-1
網絡擴展解釋
“避徙”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bì xǐ,其核心含義為避難遷居,即因躲避災禍或危險而遷移居住地。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 避:躲避、回避(如避災、避禍)。
- 徙:遷移、搬遷(如遷徙、徙居)。
- 組合義:兩字結合後,特指因避難而遷移居所的行為。
二、出處與用法
該詞最早見于清代文人吳敏樹的《梅伯言先生诔辭》:“餘窮老於世,今且避徙無所。” 此句表達作者因生活困頓、無處安居的境遇。
三、近義詞與語境
- 近義詞:遷徙、流徙、逃難。
- 使用場景:多用于描述古代戰亂、災害等背景下的人口遷移,或文學作品中表達漂泊無依的狀态。
四、補充說明
- “徙”的深層含義:甲骨文中,“徙”由“行”和“步”構成,本義為長途搬遷尋找新定居點,強調主動遷移的意圖。
- 現代使用:該詞在現代漢語中較少見,多用于曆史或文學語境。
如需進一步了解“徙”的讀音演變或“避”的引申義,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便桶比并碧幕逼迫避形鄙厭不該不抗不卑持養除官叢蓍燈标點拍第二次東征狄隸獨拔二寳放支鳳腦香膚訴高骞乖梗貫蔽國功橫災飛禍惛沮将息較少桀跖景陽妃酒皶鼻郡試據梧爛漫天真例如辘辘冒居馬錢弭定冥讨撚金匹配青楓丘隴失計私愛私門宋開府恬不知恥貼調塗山晩學生委究穩吃三注文耀武悍響晴小許下庠脅汙